上海,90多岁每月退休金上万元,但还子女关系疏远,住在养老院。几年后,孙子准备接她回来,竟发现几年前被她干儿子带走探亲,从此杳无音讯。孙子吃惊之时,竟然被奶奶的干儿子告上法庭,他拿着一份遗嘱,要求继承老人的一套房产和所有存款。孙子懵了,几年前奶奶立过遗嘱,明确说把房子留给他,怎么会留给一个外人?双方争执不下,法官展开调查,背后的真相让人震惊不已。 光明网8月26日的一篇报道引起了热议,网友也纷纷表示这事不是预谋吗? “我,王老太,于2023年11月2日在上海市松江区,经过律师见证,立下遗嘱如下:本人去世后,所有财产由大儿子老刘全数继承(主要是位于遵义路的房产)。遗嘱执行人指定为老刘。” 这份经过律师严格见证、形式上完备的遗嘱,却最终在法院被认定为无效,并且判令大儿子老刘返还王老太存款二十余万元。 表面看似简单的一纸遗嘱,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家庭纠葛和法律问题。 2024年4月,老刘——与王阿婆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凭借一份遗嘱,将王阿婆的亲生子女和孙辈告上法庭,要求独占她名下的全部财产。 这件事一出,立刻在社区和朋友圈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让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议。 老刘对外界解释称,王阿婆早年与前夫离婚,晚年又身患骨髓炎,行动不便,生活自理困难。 加之与子女关系疏远,长期住在养老院中,平日里孤独寂寞。 老刘自己从小就学医,医术熟练,常常在养老院门口为老人们义务看病。王阿婆在接受他的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久而久之便认他为干儿子,视若亲人。 此后,老刘开始定期陪护她,协助日常生活:打扫房间、准备饮食、陪同复诊、提醒吃药,甚至在节假日带一些水果和小礼物来看望,让老人感受到陪伴和关怀。 2023年11月2日,91岁的王阿婆在两名律师的见证下正式签署遗嘱,明确表示自己去世后,名下所有财产,包括在遵义路的房产及银行存款,全数由老刘继承。 遗嘱签署当天,王阿婆精神状态尚可,清楚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律师也详细记录了整个签署流程,包括老人对财产情况的确认以及签名、指印等程序。 签署后不到两个月,王阿婆在家中不慎摔伤,经过多次医院治疗仍未康复,不久便去世。 按理来说,老刘应当按照遗嘱继承财产,但随着亲生子女的介入和家庭矛盾的爆发,这份原本明确的遗嘱却引发了法律纠纷和舆论关注,王阿婆晚年的意愿与现实的家庭关系之间,产生了极为复杂的冲突。 老刘提交的录像里,王老太神态清楚,语言流畅,还亲热地喊他“大儿子”,讲得绘声绘色,把刘某的“光辉事迹”描述得栩栩如生。 她说,这个“儿子”曾在维和部队服役,走遍七十多个国家,如今却无家可归,因此她决定把所有财产都留给他。 表面上听来颇为动人,可讽刺的是,刘某在法庭上亲口否认了这些经历,称那都是老人听来的“传言”,他所谓的“身份”和“功绩”根本不存在。这直接击碎了遗嘱所依托的核心理由,使其基础瞬间崩塌。 录像里更有细节令人质疑王老太的判断力:她竟把自己亲生儿子去世的时间搞错,将2020年的事说成了2023年。 这显然不是理智清醒的赠与,而更像是按照提前安排好的“台词”表演的一场戏。 相比之下,她在2014年为亲孙子小林立下的公证遗嘱显得格外真实和朴素,内容简明清楚——房子留给唯一的亲孙子。王老太晚年的生活一直由小儿子林某照料,即便林某在2016年因病不得不将她送进养老院,这份血缘亲情也未曾中断。 林某去世后,孙子小林第一时间想把奶奶接回家,这份遗嘱扎根于真实的亲情与信任,而非虚构故事。 法院在审理时没有只停留在纸面上的日期,而是关注了刘某的实际行为。 王老太生命最后一年,她银行账户里二十多万元存款以及每月上万元的退休金,被刘某通过ATM一笔笔取空,这种“蚂蚁搬家式”的操作,更像是暗中转移财产,而非自愿接受赠与。 最令人震惊的是2023年12月22日那天,王老太突发昏迷、口吐白沫,生命危在旦夕。 而刘某自称要“尽孝”,却整整拖了六个小时才拨打急救电话,彻底错过了黄金抢救时机。老人去世后,他甚至没有通知家属,也没有办理任何后事,径直将骨灰撒入山中。这一系列行为,让人明白,他所谓的“孝顺干儿”完全是虚假的表象。 最终,法院驳回了刘某的全部诉求。 案件表明,他的所有行为都揭示了遗嘱的虚假本质——那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这个事件提醒我们,对于孤独的老人来说,表面温暖的虚情假意,有时带来的伤害比冷漠疏远的亲情更深刻。法律的介入,不仅是为了保护财产,更是守护老人生命尽头应有的尊严与真实。
前几天刷到个新闻,心里五味杂陈。一位奶奶,帮儿子带了6年多的孙子,从孩子出生开始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