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9年,许世友要求163师师长边贵祥放了越南1000多俘虏。不料,边贵祥竟然直接拒绝:“撤职也好,坐牢也好,但是释放俘虏这件事,没门!” 1979年的谅山前线,东线总指挥许世友下命令,释放千余名越南战俘,这让时任163师师长的边贵祥感到为难。 毕竟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但能俘虏这上千名越南士兵,他们的队伍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并且一旦释放,他们还会拿起武器继续对解放军造成伤害。 于是边贵祥大胆“抗命”,,他深知,对这批特殊的敌人施以常规的“仁慈”,无异于将自己的士兵推向死亡,这些战俘远非普通的正规军。 在越南“全民皆兵”的战略背景下,他们中充斥着受过高度训练的民兵,这得益于边贵祥十二年援越抗美的亲身经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种游击体系的危险性。 战场记录显示,这些战俘在被俘过程中表现出极端的顽固与狡诈,装死的士兵会突然暴起抢夺武器,被关押后则组织暴动,用碎石攻击看守,甚至有三人试图抢夺卫生员的药箱,只为提取酒精制造燃烧弹。 中央军委调阅的历史数据更给出了冰冷的警告:此前释放的战俘中,高达70%在两周内便重返作战序列。 正如一位被俘的越军排长对救治他的中国医护兵扬言的那样,他的“感恩”方式将是在七天后回来取其性命,在这“最后一公里”的战场现实面前,释放无异于放虎归山。 边贵祥面对可能被“革职查办”的巨大个人风险,他毫不犹豫地将士兵的生命安全置于个人前途之上,这份担当,在他战后拒绝个人荣誉时得到了完美诠释:“荣誉是战士们用命换的,责任才该是我这个师长的。” 后来边贵祥担任海南军区副司令的十年间,办公室墙上不挂任何军功章,只悬挂着163师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六百多名官兵名单。 这面墙,无声地展示着他内心责任的重量,这位自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硝烟中走来的河北老兵,身经百战,甚至颅骨中还嵌着1947年隆化战役留下的弹片。 正是这些与死亡擦肩的经历,让他对生命怀有最深沉的敬畏,晚年,当这位见惯生死的将军在边境陵园为战友抚碑痛哭时,其家人第一次见证了他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那份对袍泽无法割舍的情感与愧疚。 这个基于保护士兵初衷的强硬决定,最终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创造了巨大的战略价值,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边贵祥下令将捆绑俘虏的绳索换成更牢固的铁丝,这种决绝的态度,确保了千余名危险分子被安全押解回国。 这批棘手的俘虏,在三个月后成为了中越交换战俘谈判桌上的关键筹码,最终,正是他们的存在,成功换回了137名被俘的解放军人员。 边贵祥以“抗命”的方式,在另一个维度上践行了他“带兵回家”的诺言,他身体里那块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弹片,是他作为战士英勇的印记,而他坚决留下的这批战俘,则成为他作为指挥官智慧与担当的证明。 2008年,边贵祥将军逝世,其骨灰与那些用生命换来荣誉的战士们一道,永远守护在广西凭祥的法卡山。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缅怀香河革命烈士——边贵祥
[太阳]1979年,许世友要求163师师长边贵祥放了越南1000多俘虏。不料,边
千浅挽星星
2025-10-15 17:47: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