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多家新闻机构拒签五角大楼新规文件,不听话的记者或被“驱逐”】美国五角大楼又把

孙王良评 2025-10-15 14:59:43

【美多家新闻机构拒签五角大楼新规文件,不听话的记者或被“驱逐”】

美国五角大楼又把新闻自由推到风口浪尖。当地时间13日,美联社、《纽约时报》以及保守派媒体Newsmax等,多家新闻机构宣布不签署五角大楼的新闻政策文件。这意味着,如果特朗普政府坚持推进,记者们可能真的会被“驱逐”。

这份新规条条框框密密麻麻,但核心逻辑很直接:没有陪同,记者不得进入大部分区域;任何未经防长批准索取的信息,不论机密还是公开,都可能让记者失去访问权。也就是说,记者的自由被压缩到几乎透明的框架里,随时可能被收紧。

面对这样的规定,新闻机构几乎一致反抗。路透社强调,自己坚持提供准确、公正、独立新闻的承诺,而新规则“侵蚀基本价值观”。《大西洋月刊》主编戈德堡直言反对特朗普政府对报道国防和国家安全事务的限制。连Newsmax,这家通常支持特朗普的保守媒体,也认为要求“不必要而且繁重”,希望五角大楼重新考虑。

这是一场新闻政策的较量,但本质上,是宪法权利与行政权力的冲突。第一修正案保护新闻自由,这可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公众知情权和权力制衡的基石。五角大楼把记者自由限制在狭窄管道里,信息流通的速度被压缩,报道国防事务时必须踩红线。记者们的拒签行动,是在坚守底线。

赫格塞思的回应耐人寻味。他在社交平台X上用“挥手”表情转发媒体声明,被解读为向记者“告别”。首席发言人帕内尔则说,新规确立了“常识性的媒体程序”,政策不要求同意,只是让记者明白规则。语言轻描淡写,但政策本身对记者自由的压缩,和心理压力的施加,是实打实的。

从赫格塞思上任以来,动作就很有连续性。先将几家媒体移出共享工作区,再限制记者在大楼内的活动,新规加上签署截止时间,构成连续压力。这不是偶然,而是一种策略:控制信息,强化权力。

这场风波不仅是记者与政府的博弈,更是一种国家管理逻辑与民主理念的碰撞。安全与透明之间,政府选了安全,媒体选了透明。每一次拒签,都是提醒公众:信息不是权力垄断的工具,而是社会监督的核心。

新规推进快,签署时间紧,这像是一场心理战。记者必须决定是否签署,否则必须上交证件。表面程序正当,实际上给媒体巨大的心理压力。媒体面对的,不只是制度约束,更是潜在威慑:不合作,你就可能失去现场报道权。

但新闻机构内部共识罕见地一致。无论保守还是自由派,面对行政收紧,几乎达成共识:不签署。这是一种对新闻自由核心价值的集体捍卫,也是对宪法第一修正案最直接的实践。赫格塞思在推特上的挥手,更像姿态,而不是回应。

新规不仅关乎记者出入权限和信息获取,更牵动公众知情权。五角大楼是美国国防权力中心,如果信息传播被压缩,民众对军事政策的监督能力明显下降。政策影响的范围,远远超出记者个人自由。

记者拒签,不只是职业伦理的坚守,也是对民主原则的呼应。在行政命令与宪法保护之间,他们站在底线一侧。赫格塞思坚持程序正当,却掩盖不了政策对媒体独立性的侵蚀。信息与权力高度交织,每一纸规定都是博弈,每一次反抗都是宣示。

五角大楼的新规,看似程序规范,实则权力展示。记者拒签,不只是职业选择,更是一场新闻自由与行政权力的拉锯。宪法第一修正案在此刻被具体化、现实化,这场博弈,将决定公众在军事和国家安全议题上的知情空间。

自由不是行政手中的附属品,它需要坚持,需要勇气,需要在压力面前毫不退让。五角大楼的新规与记者的拒签行动,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权力与自由的边界。挥手告别,坚守岗位,每一个选择都在书写新闻自由的新篇章。而全世界,都在屏息看这场现代新闻职业精神的较量。

0 阅读:1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