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将毛岸英坟墓迁回国,可当大家刚开始挖,就突然跑过来一名妇女挡住了他们吼道:“这是我儿子的坟,不能迁走!“ 1955年春天,朝鲜大榆洞的山坡上,一场迁坟工作被一个朝鲜妇女的哭喊声生生打断,她冲到坟前,推开准备动土的铁锹,用身体护住那座简单的土堆,嘶喊着:“这是我儿子的坟!” 这个女人叫朴真真,她口中的“儿子”是墓碑上那个陌生的中国名字,但在她心里,他只有一个身份——救命恩人。 1950年冬天,美军近百枚燃烧弹把大榆洞变成火海,就在那片烈焰中,一个化名“刘秘书”的年轻翻译,冲进了朴真真摇摇欲坠的屋子,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她被困的孙女,孩子的命保住了,但他身上的棉袄却被烧得破烂。 从那天起,这座孤零零的坟就成了朴真真生命的一部分,她每天来清扫,拔掉杂草,添上新土,还种上了金达莱花,她用这份超越国籍的母爱把一个埋骨之地,变成了一个有温度的家。 当志愿军负责人终于揭开真相,告诉她“刘秘书”就是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时,朴真真震惊了,她朝着北京的方向深深鞠躬,最终同意了迁坟,但只提了一个请求:希望孙女能代她,继续守护这座新的坟墓。 朴真真的阻拦让一件本该顺利执行的任务,意外升级成了一个需要最高层拍板的难题,1954年,彭德怀深夜提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详细讲述了山坡上发生的一切。 信里,彭德怀提出了一个郑重的建议:将毛岸英的遗骨就留在朝鲜,他的考量超越了个人情感,直指两个核心:第一,领袖的儿子不能搞特殊化,这对成千上万牺牲的普通战士才公平;第二,这座坟将成为中朝两国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最直观的象征。 毛泽东的批示很快下来了,寥寥数语,却重如千钧:“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个决定将一份父亲的私情变成了两个国家的大事,后来,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多次请求将丈夫迁回国内,也都被他拒绝了。 最终,毛岸英的遗骨被小心翼翼地移出大榆洞,安葬在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那里有237级台阶,七千棵青松环绕,郭沫若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庄严肃穆,他的墓与另外133位战友并排而立,再无分别。 其实,长眠于异国的战友中间或许正是他一生的归宿,毛岸英这个起点不凡的年轻人,用一生在追求成为一个最纯粹的战士。 他的童年没有安逸可言,跟着父母东奔西跑,母亲杨开慧在1930年牺牲后,他甚至一度流落上海街头,靠捡垃圾为生,在苏联他也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作为苏联红军的坦克连指导员,驾着坦克冲锋在白俄罗斯战役的炮火里,并为此负过伤。 1946年他24岁,回到延安后,父亲毛泽东给他的第一课就是去吴家枣园村补上“劳动大学”,他住土窑洞,吃粗粮,抡起锄头像个真正的农民,后来搞土改,他就骑着一辆自行车奔波在山西、山东的乡间,为农民丈量土地。 1950年10月,他主动请缨入朝,隐姓埋名,成了“刘秘书”,他和战士们一起啃没去壳的高粱米,吃干炒面,整理文件,甚至帮炊事班炒饭,直到1950年11月25日,在美军的空袭中,他与三名战友一同牺牲,年仅28岁。 所以,把他留在桧仓与他的战友们共享青松与风雨,这既是一个父亲的决定,也是一个国家的选择,更是对他一生追求的最高肯定,这座墓不仅属于那位视他为己出的朝鲜母亲,也不仅是中朝友谊的丰碑,更是一个普通战士最合适的安息之地。 信源:中国新闻网 老志愿军忆毛岸英安葬经过:这是毛主席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