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69年,21岁的女知青廖晓东,为了响应号召,嫁给了一贫如洗的老光棍,新婚夜,廖晓东一脸娇羞:“洗洗睡吧!”谁料,老光棍一脸不耐烦:“城里人就是矫情!”然而,正当廖晓东一脸懵时,老光棍竟然给了她一巴掌! 廖晓东是革命烈士的后代,从小由父亲的战友廖弼臣夫妇在青岛抚养,廖弼臣夫妇对她十分疼爱,她在这个家庭里生活得很和睦,甚至比在亲生父母身边还要幸福。 她年轻有朝气,心里充满理想,一直把父母为革命牺牲这件事,当作自己必须继承的责,不过,这份因父母身份带来的 “光环”,也让她后来做出了不少比较极端的选择。 下乡时,她主动请求去往最艰苦的三官庙村,到了村里,她从不怕苦累,拼命劳动,手上磨出水泡也咬牙坚持。 发现村里孩子没学上,她就主动张罗,组织知青们办了个学堂,可以说,她最初的奉献是充满生命力和建设性的。 而她的人生转折点,发生在一场“忆苦思甜大会”上,会上,村里的光棍汉卢兆东声泪俱下地说出了自己的身世:祖孙三代都是光棍,家里的人都是捡来的。 这番哭诉让廖晓东深受触动,为了拯救这个苦命的男人,她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荒唐的念头:她要嫁给他,用婚姻这种最彻底的方式,去帮助他,解决他的生活和传承问题。 这个决定遭到了所有人的激烈反对,无论是青岛的养父母还是身边的朋友,都觉得她疯了,可谁也拉不回这头倔驴,她认定了和这个穷汉结婚就是她下乡实践的一部分。 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她以为的“帮助”在卢兆东眼里纯属“白捡一个媳妇”,毫无感恩之心。 她注重个人卫生的习惯被他斥为“穷讲究”;她在村里受欢迎,被他嫉妒为“爱出风头”,甚至限制她参与公共活动。 这个男人懒惰成性,在家等着伺候,稍有不顺就拳脚相加,家暴成了家常便饭,连她怀孕时也不放过,他根本不想要和她一起奋斗改善生活,他只想把这个与他格格不入的“城里人”改造成和他一样的人。 朋友们看她日渐憔悴,都劝她离开这个火坑,但她固执地拒绝了,或许在她看来,离开就意味着理想的彻底失败,她选择用一种自我毁灭的方式去坚守那份早已扭曲的初心。 最终,在长达数年的折磨下,这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年轻生命,在27岁那年走到了尽头,噩耗传回青岛,养父母悲痛欲绝,他们想不通,自己悉心呵护长大的孩子,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深感愧对牺牲的战友。 那年,廖晓东登上卡车离开青岛奔赴农村,车下的养父母用力挥手告别,谁能想到,那竟是一场永别。 主要信源:(人民网——女知青下决心不让贫农当光棍 婚后6年死于虐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