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卖不动,不是年轻人抛弃传统,是传统被商家玩崩了 与其说年轻人抛弃了月饼,不如说是他们用脚投票,戳破了月饼市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泡沫。2025年中秋前夕月饼销售额同比下降超45%的数据 ,从来不是传统的失效,而是畸形商业逻辑的必然溃败。 点评:月饼早已不是食物,而是“面子耗材” 月饼的核心矛盾,在于“吃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吃”的荒诞循环。企业团购缩水、送礼需求萎缩,曾经靠人情链条流通的礼盒瞬间失去市场根基 。年轻人不愿为这种“面子耗材”买单——毕竟花几百块买个木盒丝绸包装的“月饼赠品”,不如把钱花在能直接带来幸福感的美食上,楼下蛋糕店8块钱的蛋黄酥都能吊打所谓的“高端月饼” 。 当四部门重点监管500元以上天价月饼后,虚高定价的遮羞布被扯下,暴露的是“成本不到49元卖100元”的暴利真相 。这种靠包装和营销堆出来的溢价,在年轻人“反向消费”的浪潮里注定被抛弃。 观点:不是不爱月饼,是拒绝“既难吃又伤身” 年轻人从未拒绝月饼本身,他们拒绝的是商家的敷衍与套路。传统月饼高糖高脂的“原罪”早已与健康需求背道而驰——一颗莲蓉月饼含糖量堪比四块方糖,苏式月饼脂肪含量接近成人半天推荐量 ,在“抗糖养生”成为共识的当下,谁愿主动吞下这颗“热量炸弹”? 更令人诟病的是“科技与狠活”的侵袭:37行配料表满是防腐剂,榴莲月饼里榴莲成分不足十分之一,咸蛋黄靠淀粉香精合成,甚至出现“三年不坏”的离谱案例 。当儿时手工月饼的食材本味被机器量产的“组装品”取代,年轻人转向10元一筒的散装手工月饼,本质是对“实在味道”的理性回归 。 犀利吐槽:别在包装上内卷,先把月饼做成人能吃的 - 某些品牌怕是对“创新”有误解:麻辣小龙虾、韭菜鸡蛋味的月饼不是突破,是把月饼往“黑暗料理”路上逼,还丢了传统精髓 。有这功夫搞猎奇,不如学学怎么把莲蓉馅做回当年的清甜。 - 所谓“短保升级”更像自我感动:从4个月保质期砍到90天值得吹?消费者要的是“无添加”而非“少添加”,毕竟没人想在团圆节吃一嘴防腐剂 。 - 别再怪年轻人不懂传统:当月饼变成“节日象征物”而非美食,当团圆的寓意被包装成本稀释殆尽,它被冷落一点也不冤。黄庄月饼靠“用料实在、价格便宜”走红的例子证明,把月饼做好吃、卖实惠,年轻人自然会买账 。 月饼卖不动,从来不是传统的衰落,而是商家背离了“好吃不贵”的基本盘。什么时候月饼能回归餐桌而非货架,什么时候商家能把花在包装上的372万设计费用在食材上 ,年轻人自然会重新拿起这枚团圆的符号。
广州酒家月饼跌破40元!最便宜38块超市这阵仗!广州酒家月饼堆成小山,最便
【14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