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企业纷纷提出稀土申请后,印媒体称中方提出了一个要求! 最近这事儿闹得挺大,印度好几家企业急吼吼地向中国那边递申请,想进口重稀土磁铁,结果中方甩出一条硬杠杠:这些东西只能在印度本地用,绝对不能转手卖给美国。印媒一下子炸锅了,《印度时报》和《经济时报》都跟风报道,说中国这是铁了心要堵住供应链的漏洞。说到底,这背后是中美贸易战升级的余波,中国手里攥着全球九成以上的重稀土磁铁生产链条,印度汽车和半导体行业正卡在脖子眼上,进口量去年就高达870吨,价值300多亿卢比。 印度企业没法子,只能先咬牙提交最终用户证书,声明不会搞军工或转口,可审批卡在那儿不动,车企生产线眼瞅着要断货。 事情得从今年四月份说起,那时候中国商务部直接上手,宣布对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附件一列了长长一串,包括原产中国的稀土元素和技术衍生品。管制一出,境外企业想出口这些玩意儿,得先从中国商务部领两用物项出口许可证,申请还得用中文提交,豁免的只有紧急医疗或救灾那种人道主义场景。 这波操作直指国家安全,原则上不批给军事用户或管制名单里的买家,更别提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高端芯片研发了。印度这边正好撞枪口上,本来就依赖中国供应EV电机里的关键部件,重稀土磁铁少了,电动三轮车、轿车、卡车全得趴窝。二轮车厂还能凑合用无重稀土的替代品,但效率直线掉,续航里程打折。 印媒直呼,这不光是贸易事儿,还牵扯地缘政治,中国这是用稀土当筹码,跟美国讨价还价,印度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具体到申请过程,印度企业通过在华合作伙伴递表,清单上清清楚楚:重稀土磁铁,用于本地电机组装,总量几百吨起步。结果中方反馈,初步审核过了,但得加一条“最终用途证明”,保证不转到美国,还得像瓦森纳安排那样透明管制双用技术。 中国不是瓦森纳成员,印度是,这要求听着像要印度帮着堵自家后门。企业们没辙,赶紧补交最终用户证书,里面写明不会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运载系统,甚至承诺不转口美国。 可审批还是慢吞吞的,轻稀土磁铁在上海合作峰会后勉强恢复了点供应,重稀土的货船到现在还卡在港口。业内人士私下嘀咕,印度承诺管用吗?过去转口案例不是没有,120吨中国稀土被印度商卖到美欧,那时候中国还没这么严。 现在中方学聪明了,要求每笔交易都追踪到底,商务部系统上线,境外出口商得出具合规告知书,一环扣一环。 印度政府呢,莫迪团队到现在还没松口答应中方的全套保证,外交部也没公开表态。内部动作没停,九月底刚敲定一个735亿卢比的七年计划,砸钱扶持本土烧结稀土永磁体生产。 计划直奔价值链核心:稀土氧化物转金属、金属转合金、合金转磁体三大环节,目标建起年产6000吨的生态圈,还补贴从中国进口精炼设备的额外成本。说白了,这是逼着自己脱钩,激励三四家大企业用本地原料搞生产,预计2025-26年就能盖住汽车行业的870吨缺口。 同时,印度跟澳大利亚和美国签了技术交换协议,换点分离技术数据,矿业部拍卖沿海矿块给私企,普拉拉德·乔希部长亲自盯,目标2030年自给率冲到部分关键矿产的七成。 不过,现实骨感,印度精炼技术落后,人才缺口大,链条不全,本土产能现在才顶三四成需求,短期内还得低头进口。 中国这手稀土牌玩得稳当。全球稀土产量中国占六成,加工九成多,磁铁更是碾压式垄断。 四月管制一出,美国欧洲工厂先喊缺货,印度也跟着遭殃。特朗普关税刚砸下来,中国反手就卡七种稀土元素出口,还加码五种新元素,半导体和国防用户重点审查。 印媒《印度时报》五月还发文承认,低估了中国稀土战略的韧性,短期对抗不现实,中国这布局是系统性的,回收利用、冶炼分离全链条领先。 现在十月商务部又发61号公告,从十月九号起,原产中国稀土物项直接管制,十二月一号境外制造的部分也跟上。 这不光针对美国,印度也中枪,王毅外长九月还跟贾尚卡尔聊过稀土事儿,说在处理,可到现在供应没松绑。 对印度来说,这事儿敲响警钟。EV产业本是增长引擎,去年进口稀土磁铁就值306亿卢比,主要进电机和变速系统。 缺货一卡,大型EV直接停产,小厂转战东南亚或欧洲货源,可价格翻倍,成本扛不住。半导体那边更惨,256层存储芯片和14纳米逻辑芯片的研发全靠这些元素,中国管制一紧,印度芯片梦又延后。国防和可再生能源也跟着抖,雷达、风电机组全得重估供应链。 企业们开始囤货,库存拉满,但长远看,得靠本土化突围。政府推的激励计划听着靠谱,资本补贴能拉动投资,可执行起来,地质勘探、环保审批一堆坎儿,私企兴趣不大,怕回报慢。
10月12日,日媒揭露中国被彻底激怒的真正原因,日经新闻网周六称,中国近期出台史
【71评论】【10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