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米睿哲的中国40年:无偿资助70学子留学,只盼归来报家国   你听说

周律鸣法 2025-10-13 13:49:58

法国米睿哲的中国 40 年:无偿资助 70 学子留学,只盼归来报家国   你听说过这样的外国人吗?放着巴黎贵族本该享受的好日子不享,偏要跑到中国来,挤在 60 平米的旧宿舍里过活,一住就是 40 年,甚至把自己毕生的积蓄,都掏出来花在了中国学生身上。   他叫米睿哲,原名让·德·米里拜尔,1976年57岁的他揣着简单行囊来到西安,成了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的首任外籍教师。那会儿中国刚从特殊时期走出来,教育条件差得很。   米睿哲上课发现,学生们连本像样的法语词典都没有,课本上“巴黎大学”的字样让他们眼睛发亮,可一说起出国的费用,立马就蔫了。谁也没想到,这个外国老师会悄悄帮他们圆了梦。   从1982年第一次资助学生开始,往后四十多年里,米睿哲无偿帮了70多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新华社2018年的报道也证实了这个数字。   他掏的钱可不是小数目,有回为凑学生的路费,悄悄卖掉了母亲留给他的传家怀表,后来甚至变卖法国老家的家产。学校给的工资他坚决不要,只靠法国政府的微薄津贴过活,连奖金都转头捐给了贫困生基金。   更让人动容的是,2005年他悄悄签了遗体捐赠协议,2015年96岁去世后,没办葬礼没立碑,把自己最后的价值也留给了中国。   有人觉得米睿哲太 “不值”,放着巴黎的好日子不去享受,偏偏来中国受这份苦,可他会这么做,早有缘由在前面等着。   1969年他在香港教书时,看到一篇报道:“中国自己还没完全解决温饱,却伸手援助非洲国家。”这件事戳中了他,之后他翻遍了中国史书,从鲁迅的文章读到《资治通鉴》,慢慢迷上了这个有温度的国家。   来中国时,他可不是空手而来,揣着一箱关于中国教育的笔记。住的宿舍夏天靠蒲扇降温,冬天裹旧毛衣取暖,吃饭常是馒头就粥,可他从没抱怨过。后来有人问他为啥留下,他直说:“我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自豪”,这话里藏着的是打心底里的认同。   米睿哲帮学生的法子,纯粹得没半点杂质。1982 年冬天,他偶然在走廊撞见学生李建国抹眼泪,手里紧紧攥着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去留学的路费怎么也凑不齐。米睿哲没多追问缘由,转天就把钱送了过去。那笔钱,是他特意变卖法国老家家产换来的。   往后几十年,他给出去的钱从没记过账,更不让学生写欠条,唯一的“规矩”就是让孩子们多写信说说学到的新知识。学校看出他生活拮据,主动提出要增加补助,再调一套大些的住处给他,结果这些提议全让他婉拒了。   他屋里最值钱的,就是墙上贴满的学生照片,每张下面都写着名字和回国后的工作单位,像珍藏宝贝似的。   现在看“学成回国”很平常,可在当年,这简直是个“硬核要求”。美国国务院的数据显示,1987年中国大陆留美学生回国率还不到3%。那会儿国外待遇好,不少人出去了就不想回来。   米睿哲却认准了一条:“你是中国的孩子,学完本事必须回来”。他心里清楚,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太缺人才了,西南的小县城没有像样的学校,偏远地区连合格的医生都少。   后来这些学生真的都回来了,有人成了桥梁工程师,有人扎根科研一线,有人在乡村教书,全成了中国发展的“螺丝钉”。更难得的是,他不光给钱,还花六年写了本研究明代陕西官制的书,填补了法国汉学的空白,用一辈子做中法文化交流的桥。   米睿哲走了,没留下一分钱,却留下了70颗为中国奋斗的心。从卖传家宝资助学生,到87岁拄拐去汶川救灾,再到死后捐献遗体,这个法国贵族用40年证明,善意从不分国界,坚守从来抵得过岁月。   现在的中国早就不是当年的样子,留学生回国率已经超过79%,那些被他资助的学生也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可他们总说:“米老师教会我们的,不光是读书,更是要记得根在哪”。   在这个讲究“等价交换”的时代,米睿哲的故事像一束光,照见了最纯粹的善意。他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个把中国当成家的老人。   参考信源:清明追忆:法国教授西安从教40年 难舍"中国情怀" 西部网民生热线

0 阅读:4
周律鸣法

周律鸣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