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发现不对劲了!除了稀土以外,中国手里还有一张王牌没用,那就是美国的医药供应链。这张医药牌才真叫致命,美国的救命药原料几乎全攥在我们手里! 稀土?那是明面上的牌,现在,美媒突然警觉:真正让美国睡不着觉的,不是高科技,而是“低头吃药”。 一场没硝烟的供应战,中国这张“医药王牌”迟迟未出,却已经让白宫心跳加速,美国人吃的止疼药、抗生素、退烧片,原料几乎都要从中国运过去,这要是真有个“卡脖子”的时候,谁还能稳得住? 近几年,美媒天天喊中国稀土威胁,结果最近突然有人发现:稀土虽然关键,但命更要紧,美国人救命的药,原料竟然多数都掌握在中国手里。 不是危言耸听,是真有数据撑腰,特朗普政府一份内部报告指出,美国96%的氢化可的松、90%的布洛芬、80%的抗生素原料,都靠中国供货。 最常用的抗生素阿莫西林,八成的原料也要从中国来,这可不是手机断供、汽车缺芯那么简单,这是以命为代价的依赖。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萨克斯就说了,美国人吃的药,有一大半是“中国制造”的原料,这种结构性依赖才是真正的“国家安全问题”。 而这张“牌”,中国到现在都没打出来,已经足够让美方自己警觉了。 很多人会问:怎么美国这种科技强国,药还得进口?答案其实很现实:贵、慢、难。 美国早年自己也做原料药,但环保限制一上来、成本一飙升,企业直接外包给中国,中国靠着完善的化工体系、庞大的制造链条,打下了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 中国不仅能造,还能造得好,像药明康德这种企业,连FDA检查都零缺陷通过,技术含量完全过硬。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药品原料标准、生产规范,早已不是“低质”标签,而是“高性价比”的代名词。 再说个让美国更头疼的现实:印度虽然是“仿制药大国”,但它七成的原料药,也得从中国进口,换句话说,美国想绕开中国,连印度都得先看中国脸色。 这背后其实就是“产业链霸主”的逻辑,你以为你在买药,其实你买的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产业生态,这不是想转移就能转的事。 中国的医药产业早就不满足于“只卖原料”,现在是要往“高端药、创新药”方向走,2024年,中国的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直接突破150亿美元,全球新药临床试验最多的国家,不是美国,而是中国。 这就好比以前我们卖面粉,现在我们要自己烤面包、开连锁,还计划出海开店。 美国当然意识到这个问题,特朗普政府已经祭出了“快速药品储备法案”,希望通过各种补贴、税收优惠,把原料药工业搬回本土。 但现实是,想在美国本土重启原料药产业,价格至少要涨15%到20%,老百姓能不能买得起,另说。 更麻烦的是,美国这几年医药行业“去制造化”太严重,技术、人才、设备全断了根,想一朝回魂,谈何容易? 所以你看,这张“医药牌”中国还没打,美国就已经先“自乱阵脚”了,一边要防依赖,一边又离不开,这种尴尬,就是全球化的代价。 中国有没有“卡脖子”的意图?目前来看是没有的,毕竟医药是全球公共产品,真要动这张牌,谁都落不着好。 但这不等于说,这张牌就毫无作用,它可以是谈判桌上的筹码,是博弈里的底牌,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话语权的体现。 中国并不需要通过“断供”来施压,而是通过“可替代性低+技术门槛高”的现实,逼着对方重新审视彼此关系。 说到底,这是一个“彼此都离不开彼此”的产业局,美国想摆脱,但拔掉这根脐带,它自己也会元气大伤。 稀土影响的是产业链,医药影响的是生命线,当一国的医疗系统,离不开另一国的原料供给时,谁才是规则制定者,就已经不言而喻。 中国的这张“医药牌”,不是用来威胁的,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全球博弈进入深水区,真正的竞争不在台面上,而在产业背后,谁握有更多“不可替代的能力”,谁就有更多底气说话。 美媒这次总算说了句实话:除了稀土,中国手里还有更“致命”的底牌,而这一次,中国选择继续冷静地握着它。
美媒发现不对劲了!除了稀土以外,中国手里还有一张王牌没用,那就是美国的医药供应链
顾议史实
2025-10-13 13:40:4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