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在禹王山战役中,18岁的卫生员刘守玟亲眼看到一名连长被日军击中,正当她弯腰低头小跑过去想要抢救受伤连长时,一个日本军官手持刺刀突然出现,对着连长连捅数下。愤怒至极的刘守玟没有携带武器,就搬起一块石头狠狠砸在了日本军官的后脑上,日本军官应声倒下。与此同时,暴露位置的刘守玟也被日军击中,倒在了血泊之中。。 刘守玟,她家是湖南汉寿县的富商,1935年,她考上了长沙女子中学。那可是个走出过杨开慧、丁玲的学校,校园里的空气都充满了救亡图存的激情。她爹心疼女儿,临行前给了她这把匕首,让她防身用。 谁能想到,这竟成了父女俩的永别。 战争,从来不会问你准备好了没有。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整个中国都被战火点燃了。17岁的刘守玟,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决定——她瞒着家里,偷偷报名参加了湖南省战地救护队。一个富家千金,就这样成了一名战地卫生员,从上海到陕北,再到徐州,最后到了台儿庄。这一路,她见过的生死,可能比我们一辈子在电影里看的都多。 然后就到了1938年,那个彻底改变她命运的春天。地点,禹王山。 那天的炮火估计特别猛烈,阵地上,一名连长应声倒下。作为卫生员,刘守玟的本能就是救人。她猫着腰就往前冲,可就在这时,一个日本军官冒了出来,举起刺刀就朝着受伤的连长捅去。 那一瞬间,不知道刘守玟脑子里想了什么。或许是一片空白,或许是烧到了极点的愤怒。她手上没有任何武器,只有一颗救人的心和一腔滚烫的血。她想都没想,就从地上搬起一块石头,用尽全身的力气,狠狠砸在了那个日本军官的后脑上。 鬼子军官当场毙命。这可能是这位18岁的少女,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如此暴烈地去攻击一个人。她成功了,但她也暴露了自己。几乎是同时,一颗子弹从背后射穿了她年轻的胸膛。 故事到这里,其实才开始。 重伤的刘守玟,被乡亲们抬到了徐州铜山县的陈塘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个姑娘从口袋里颤颤巍巍地掏出了几样东西:一张她学生时代的照片,两块银元,那把父亲给的防身匕首,还有一封早就写好的信。 她把这些交给照顾她的陈奶奶,求她帮忙寄回家。那封被血浸染的信上写着:“女儿不孝,没有告诉父母私自参军,如果死在他乡,这两块银元和在校时的一张照片就当作纪念,万望父母不要悲伤。” 她拼尽了最后的力气,却连自己的名字和家乡都没能说清楚,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一个18岁的生命,就这样消逝在了异乡的土地上。没有墓碑,只有一个善良的陈奶奶,含着泪把她埋了,在坟前种下了一棵小树,当作记号。 接下来的几十年,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陈奶奶每年都去祭扫这个无名女兵的坟,她嘱咐自己的子孙,一定要守护好这位英雄,一定要帮她找到回家的路。临终前,她拉着孙子陈开灵的手,还在念叨:“一定替她找到家!” 这事儿有多难?战乱年代,信上的字迹早就模糊了。茫茫人海,就凭一张照片和一把匕首,去哪儿找?这简直比大海捞针还难。 可陈家人没放弃。这一找,就找了半个多世纪。 直到2004年,事情才有了转机。经过无数人的努力和查证,终于确认,这位长眠在陈塘村的无名女兵,就是湖南汉寿县那个失踪多年的富家女儿,刘守玟。 英雄,终于要回家了。 66年,整整66年。当刘守玟的遗骸被迎回故乡湖南,安放在革命陵园时,她才算真正地回到了家。而那把见证了她青春、热血和忠诚的匕首,留在了她战斗过的土地上,留在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它好像在替她,也替那场战役中牺牲的三万多名中国军人,静静地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我们今天聊刘守玟,聊的是什么?是一个英雄的故事吗?是。但我觉得,更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她不是天生的战士,她也曾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个爱美的、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少女。 但在那个国破家亡的年代,时代没有给她们留下太多选择。 她们的选择,就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堵住敌人的枪口,去为这个国家和民族争一个明天。她最后关头搬起的那块石头,砸向的不仅仅是一个日本军官,它砸向的是侵略者,砸向的是整个民族所承受的屈辱。那是一种最原始、最本能的反抗,是一种“兔子急了也咬人”的血性。 在台儿庄,有一面著名的“弹孔墙”,上面布满了当年留下的弹孔,无声地诉说着“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的惨烈。而刘守玟的故事,就像这面墙上最深刻的一道刻痕,它柔软,因为它关于一个少女;但它也最坚韧,因为它展现了中华儿女骨子里那股不屈不挠的劲儿。 刘守玟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从来不只是冰冷的数字和宏大的叙事。历史,是由一个个像她这样鲜活的生命,用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选择和他们的牺牲,一点一点写成的。 那把匕首,至今仍在台儿庄。它和主人的照片一起,接受着后人的凝视。它在提醒我们,我们今天的安宁生活,究竟是用怎样的代价换来的。
1938年在禹王山战役中,18岁的卫生员刘守玟亲眼看到一名连长被日军击中,正当她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11 18:33:4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