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车门贴胶条事件”我简单分享一下个人看法首先我没有对任何人有看法,不理解,

洲洲谈汽车啊 2025-10-10 20:02:17

关于“车门贴胶条事件” 我简单分享一下个人看法

首先我没有对任何人有看法,不理解,或站队

对事、物大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视角的评价

我简简单单 先讲个故事:

20 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一台大型机械出了问题,导致整个车间几乎无法运转,系统牵连的生产工序全线停止。公司调来大批检修工人反复检修,又请了许多专家来看,都找不到问题出在哪儿。

后来有人提议请当时的物理学家、电机专家斯坦门茨帮忙。斯坦门茨要了一张席子铺在电机旁,认真的连听带研究的钻研了 3 天,然后又要了梯子,爬上爬下鼓捣了很久,最后在电机的一个部位用粉笔划了一道白线,并且写下 “这里的线圈多绕了 16 圈”。随后维修人员按方抓药,故障排除,生产立刻恢复。

福特公司经理问斯坦门茨要多少酬金,他说需要 1 万美元,并开了个账单:画一条线,报价1 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报价9999 美元。福特公司高层不仅照价付酬,还重金聘用了斯坦门茨。

回到这事上:

车门的胶条贴法和条数不同的公司有着完全不同的组合

但人的耳朵对不同的门声:轻关、电吸、重关,甚至是暴力摔门关

有着各自不同的反应,也成就了“一般”,“好听”和“不好听”

雷克萨斯LS 是品牌的顶级轿车产品

几代车门密封胶条已经有了长久的设定,积累,和迭代

不仅仅是用于降噪,吸震,隔音,隔绝灰尘,隔离气流溜缝儿

对于成熟产品来说,它成熟到可以静默迭代,不引起用户注意的迭代

LS的组装线老师傅,据说很年轻就进入工厂工作,一直至今

长年累月的积累,他对组装和怎么装的更好,有着自己的执念和价值感

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它熟知把一扇D级车车门,怎么调试的更好让它走下生产线

大家知道,地区的不同,其实从职业性,忠诚度,契约精神上会有很大差别

那还有终身一贯制的工作连贯背景,这成就了“优质职工”的土壤

而咱们自己80后的父辈们,很多年轻时都在工厂工作

相信大家都听过父辈工厂里面,高级技工的事迹,不用我多讲

换个角度看,把总装线的工作一直一直做好,不出闪失,是一个合格工人职业生涯的铁打要求。那么把总装工作做的尽善尽美,在可能的工作权限边缘不断精进优势,让器物变得哪怕只是更好了一点点点点,则是一位“匠”的入门门槛。

有了上面的这些信息拉平后,再讲这跟胶条儿

胶条本身不值钱,双面胶也不值钱

夹具是塑料的更不值钱

可是呢

了解车体结构,车门结构,安全标准,材料工艺之后

结合安装调试一天要开开关关上千上万次的车门

听车门关门的声音,就跟回家时自己孙子叫了声爷爷

他就能迅速判断他孙子是饿了,是开心了还是受委屈一样

古话: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上面是主观的因素,当然还有客观

车门根据噪声波形,噪声启动点等多维度

借助工程、材料、工匠的共同努力进行改善~

结果就是,回到上面的测试流程:

轻关、电吸、重关,甚至是暴力摔门关 LS车门出来的声儿质感更好

关于“跪”这块儿,我是这么想。某些金丝边儿领导,大都拿鼻孔看人,当然这是极小的一小部分。而帽子上带金“匠”标的人,在九州雷克萨斯的工厂里面,是每个员工打心眼里都要真诚仰视的人,不光是他的技术、科研、实操,还有带师徒的为人,都是一线员工里的“绝对耐久型先进分子”。这目测马上要退休的年纪了,如平常工作一般把双手操作水平重心给压在车门位置,这操作没问题,也经得住推敲。不然呢?蹲着么?

“跪“和”跪“是不一样的,我一直这么认为。

虽说下身都是跪,有些是上身前倾,脖颈下垂,这是一种跪

有些则下身跪姿,后背挺直,上身认真实干的模样,这也是一种

其实从来没有什么真相不真相,有的只是立场

没图给大家配了···· 配根儿粉笔吧······

最后一句,那根胶条,是额外优化后多加上去的量产“+1胶条”,胶条值1块钱,知道在哪儿装知道怎么装效果更好,值9999

0 阅读:0
洲洲谈汽车啊

洲洲谈汽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