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的图表:哪些国家“培育”诺贝尔奖得主,哪些国家“进口”他们?Which

科海群星谱 2025-10-10 16:30:03

经济学人的图表:哪些国家“培育”诺贝尔奖得主,哪些国家“进口”他们? Which countries breed Nobel laureates, and which import them? Without immigrants America's medal haul would be much smaller没有移民,美国的奖牌数量将大幅减少 今年的诺贝尔科学奖已经揭晓。将在12月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的九位研究人员中,有六位是在美国的科研机构完成其获奖研究的。其中包括一位英国人、一位法国人和一位约旦人。事实上,今年大约有一半的获奖者是在出生国以外完成其获奖工作的。科学一直是国际性的事业,但如今顶尖研究者中移民的比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 自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以来,大约30%的获奖者在取得重大突破前曾移居他国——这一数据来自瑞士圣加仑大学的马克斯·冯·泽德维茨(Max von Zedtwitz)及德国EBS商法大学的研究团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由于人口流动减少,这一比例一度下降,但近几十年来又再次上升。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美国本土出生的科学家在国内完成研究的比例一度上升,但此后外国出生的科学家比例再次增加。 波兰是这种“科学迁徙”的最大失利者:共有19位诺贝尔奖得主出生于如今的波兰(包括玛丽·居里),但没有任何人在波兰完成获奖研究。美国则是最大的受益者。在美国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共获得了304项科学类诺贝尔奖——远超其他任何国家。然而,这其中只有约70%的奖项授予了美国本土出生的科学家,且仅有8位美国人因在国外完成的研究而获奖。更严格的移民政策和科研经费削减,可能会减缓这种全球人才流入的趋势。 美国之所以在诺贝尔奖上占据主导地位,部分原因是其体量庞大。若按人口比例计算,英国、丹麦、瑞典和瑞士等欧洲国家的人均获奖数更高。若进一步考虑出生地因素,德国、匈牙利、荷兰和挪威在本国出生科学家获得的奖项数上,也优于美国。 诺贝尔奖通常授予在数十年前完成的研究成果,而非最新突破。例如,今年物理学奖所表彰的宏观量子隧穿实验,最初进行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种时间滞后部分解释了为何五个科学强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瑞士——贡献了超过五分之四的获奖研究。 尽管中国拥有庞大的科研队伍,但至今仅有一项在中国大陆完成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不过,有六位出生于中国的科学家因在美国完成的研究获奖,另有一位因在英国的研究获奖)。随着科学全球化加深、更多国家吸引国际人才,美国的主导地位势必会逐渐减弱。

0 阅读:0
科海群星谱

科海群星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