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在高梁河被辽军打得大败,坐着驴车狼狈逃窜。回到汴京后,他满心疑虑,竟逼死了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三年后,又整死了自己的弟弟赵廷美。 这一切,要从公元 979 年的北伐说起。 当时赵光义刚灭了北汉,没给将士任何休整时间,就急着下令打幽州。史书记载,宋军 “士卒疲敝,粮草不继”,早没了作战力气。 辽国那边,耶律休哥带着骑兵从草原赶来。他没急着硬拼,先让士兵昼夜袭扰宋军,让宋军没法好好休息。等宋军士气彻底垮了,耶律休哥才指挥左右翼骑兵夹击。 混战中,赵光义被流箭射中大腿,只能换驴车向南逃。军中一时没了主帅,竟有将领提议拥立赵德昭为帝。这事后来传到赵光义耳朵里,成了他的心病。 回到汴京后,朝堂上又出了岔子。赵德昭觉得平定北汉有功,该给将士论功行赏,就主动跟赵光义提了这事。 赵光义正为北伐惨败心烦,听这话当场发怒,冲赵德昭吼:“等你自己做了天子,再行赏也不迟!” 这话出自《宋史》,一字不差。 赵德昭当时二十八岁,听完这话吓得说不出话。他回了府邸,关紧房门,用刀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赵光义听说后赶过来,抱着赵德昭的尸体大哭,嘴里喊:“痴儿何必这样!” 但哭归哭,他心里的石头,其实落了地。 赵德昭死后,赵光义的疑心没消失,下一个目标轮到弟弟赵廷美。 赵廷美原本是齐王,还和赵光义一样有 “开府仪同三司” 的待遇,早年很受杜太后宠爱。按 “金匮之盟” 的说法,赵光义之后,皇位该传给赵廷美。 太平兴国七年,有人告发赵廷美谋反。牵头构陷的是宰相赵普,帮腔的是另一位宰相卢多逊。 这里面还有段私怨。赵普和卢多逊向来不和,当年赵普被罢相,就是卢多逊告的状。赵普想再当宰相,就主动找赵光义做交易:我帮你除掉赵廷美,你让我当第一宰相,还要整掉卢多逊。 赵光义当场答应。赵普随即抛出 “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 的说法,意思是太祖没按规矩传位,陛下不能再错了。这话直接否定了 “金匮之盟” 的合法性。 他们给赵廷美安的罪名是 “勾结卢多逊,准备趁皇帝游览金明池时兵变”。满朝文武没人敢替赵廷美说话,还有七十四名高官联名签名,要求严惩他。 最终,赵廷美被软禁在家,后来又被贬到房州。随行的只有几个老仆和一车书。到房州没多久,赵廷美就郁郁而终,至死都不知道自己只是皇权斗争的牺牲品。 卢多逊也没好下场,被流放到崖州,两年后死在那里。 赵光义这么做,根本原因是皇位来得不踏实。“烛影斧声” 的传闻一直跟着他,将士们在高梁河想拥立赵德昭,更让他坐立难安。 为巩固权力,他一边清除潜在威胁,一边大力扶持文官。太祖朝总共只录取一百八十八名进士,到他手里直接涨到五千八百零二人。 他这么做有两个心思:一是文官懂儒家忠君思想,比武将听话;二是用文官制衡武将,防止再出现五代时武将篡位的情况。毕竟他亲眼见过唐末五代的混乱,对武将从来没放心过。 他还定了更严的军规:禁军将领不能随便调兵,军队调动必须皇帝亲自下令。他还派文官去军队当监军,把军权死死抓在自己手里。 除此之外,他还刻意编故事维护形象。比如 “灼艾分痛” 的典故,说他当年为哥哥赵匡胤分担病痛,想证明自己兄友弟恭。 但民间根本不买账,反而传出更多说法。有人说他抢了赵匡胤喜欢的花蕊夫人,还有人说他强占南唐后主的小周后,甚至让画师当场作画。 这些传闻真假难考,但能看出人们对他的不满。 从高梁河坐驴车逃跑,到逼死亲侄亲弟,赵光义一辈子都在跟 “得位不正” 的骂名较劲。他用科举笼络士人,用制度压制武将,确实稳住了皇权,让北宋没重蹈五代覆辙。 但代价也不小。对武将的过度打压,直接让北宋军事力量越来越弱,后来面对辽国、金国一直被动挨打。而他开创的 “重文轻武” 政策,影响了宋朝三百多年。 赵德昭死时二十八岁,赵廷美死时三十八岁。这两个本该享荣华富贵的皇族,最终成了皇权斗争的牺牲品。 赵光义或许坐稳了皇位,但在历史上,他始终没摆脱冷酷多疑的评价。那场高梁河的惨败,不仅打垮了宋军,更打碎了他对权力的最后一点温情。
宋太宗赵光义在高梁河被辽军打得大败,坐着驴车狼狈逃窜。回到汴京后,他满心疑虑,竟
靖江的过去
2025-10-10 11:28: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