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原军司令刘峙的父亲,被村中恶霸活生生打死,刘峙返回家乡,看到杀父仇人,村民劝他手刃杀父仇人,刘峙表示:都过去了,我看开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无辜笑] 1892年江西吉安一个贫苦农家诞生了一个男婴,取名刘峙,谁也没想到,这个还不满周岁就失去父亲的孩子,日后会成为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 刘峙的父亲死于一场争水纠纷,那年夏天邻村地主为了灌溉自家田地,截断了水源,刘峙的父亲去理论,双方发生争执,地主带着家丁动手,活活将他打死在田埂上。 母亲胡氏抱着还在襁褓中的刘峙,面对丈夫的尸体痛哭失声,一个寡妇带着婴儿,在那个年代根本无力生存,只能带着儿子改嫁,此后的十几年里,胡氏又改嫁过几次,刘峙跟着母亲辗转多地,尝尽人间冷暖。 颠沛的生活反而给了刘峙读书的机会,几个继父家境虽不富裕,但都愿意供他念书,刘峙先在私塾学习,后来进入新式学堂,18岁那年还东渡日本留学一年,回国后考入保定军校,从此走上军旅之路。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刘峙参加了革命军,他作战勇敢,枪法精准,从排长一路升到营长、团长,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时,他已是有十几年军旅经验的军官,被蒋介石看中,调入军校担任战术教官。 北伐战争期间,刘峙指挥的部队接连取得胜利,龙潭战役中,他率部击溃孙传芳主力,一战成名,蒋介石当众称赞他是“福将”,从此这个绰号就跟随了他多年,1928年刘峙升任第一集团军总指挥,统领数万大军,1935年刘峙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1922年刘峙率部队驻扎吉安,消息传到村里,乡亲们奔走相告,说刘家那个没爹的孩子当大官回来了,当年打死刘峙父亲的地主还活着,听说刘峙回来,吓得几天没敢出门。 村里人陆续来见刘峙,有人旁敲侧击,有人直接指认,都在等着看他如何处置杀父仇人,刘峙只说了一句话:“事情过去三十年了,我早就不记得了。”此后再没人敢在他面前提这件事。 刘峙失去父亲时还不到一岁,根本没有关于父亲的记忆,母亲后来改嫁多次,也从未在他面前提起过仇恨,对刘峙来说父亲的死更像是听来的故事,而非切身的痛苦。 更重要的是那时的刘峙已经统帅数万军队,肩负着一方军政大权,如果他动用权力报私仇,必然会在地方引起震荡,甚至造成械斗,他很清楚一个军人如果用公权力解决私人恩怨,只会引来更多麻烦。 那个年代的中国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刘峙见过太多因仇杀引发的家族械斗,整个村庄因此毁灭,他自己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深知报复带来的只会是新的仇恨和更多的死亡。 况且那个地主已经年迈,家道中落,早已不是当年耀武扬威的样子,杀一个老人,对刘峙来说毫无意义,反而会让自己背上以权谋私的骂名,与其如此不如就此了结,让往事随风而去。 但“福将”的运气没能陪伴刘峙一生,1948年冬天淮海战役打响,刘峙担任“剿总”总司令,这场决定国共命运的大战,刘峙指挥失当,导致60万国民党军队全军覆没,战后他从“福将”变成了人人唾骂的“猪将军”。 刘峙随国民党政府撤退时,连去台湾的资格都没有,只能流亡印尼,在雅加达这位曾经的陆军上将靠给人当保镖和做小生意维持生计,日子过得极为窘迫,直到1953年蒋介石念及旧情,才把他接到台湾,安排了一个没有实权的闲职。 1971年刘峙在台中病逝葬礼很简单,来送行的人不多,这位经历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内战的老将,就这样走完了起伏跌宕的一生。 人生充满了选择,每个选择背后都有复杂的考量,刘峙选择了放下,不是因为软弱,也不是因为高尚,而是基于对局势的判断和对人性的理解,三十年的时光已经将当年的血海深仇冲淡,与其让仇恨延续,不如就此画上句号。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哪是看开了,这是活通透了!手握重兵还不报仇,说明他心里装的是大局,不是私怨。真男人!” “说得好听是宽宏大量,说得难听就是怂包一个!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换成我,天王老子来了也得先报了仇再说。” “我觉得他没做错。那时候他已经是将军了,杀了那个恶霸简单,但以后他老家的人咋看他?肯定会说仗势欺人,反而坏了名声,现在这样,既显得有气度,又赢得了民心,是高招。” “什么看开不看开,就是没感情呗,一岁就没爹了,对父亲根本没啥记忆,哪来的仇恨?你让他回忆他爹长啥样可能都想不起来,所以仇人站在面前也就没啥感觉了。” “楼上说得有道理,感情都是处出来的,他没感受过父爱,所以‘父亲’对他而言更像个符号,而不是一个充满感情的亲人,所以才能这么‘豁达’。” “看看他后来的结局,淮海战役输成那样,说明他本来就是个优柔寡断、没啥魄力的人,当年不报仇,可能根本就是不敢,跟‘看开了’没关系,别吹了。” 如果你是当时手握重兵的刘峙,你会选择为父报仇,还是和他一样选择放下? 官方信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