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则关于“愧疚教育”的报道,忽然想起那个年代经常搞的那个“忆苦思甜”活动来。

阿岔侃历史 2025-10-09 09:47:47

看到一则关于“愧疚教育”的报道,忽然想起那个年代经常搞的那个“忆苦思甜”活动来。 我记忆中的“忆苦思甜”活动也是在学校搞的,是打倒一切牛鬼蛇神运动的一部分。活动一般是找一两个纯粹的“无产阶级”代表来给学生们讲一讲他们自己在“旧社会”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有多厉害,所吃的苦有多大;然后再讲一讲“新社会”是如何让他们翻身的解放的,是如何摆脱了剥削和压迫,过上了“甜蜜”、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还要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下“旧社会的苦日子”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个具体的做法就是大家一起吃那种用粮食脚料等东西做的馒头和水煮野菜(苦菜)加点盐醋调的菜。然后还要体验一下“新社会的甜”,就是杀一头猪,或者弄一些别的肉啊,粉条子大白菜豆腐之类,用一个大铁锅炖一炖,一人一小碗。这个叫“先苦后甜”——先吃苦的,再吃甜的。而且是,苦的是要检查吃完的,甜的不管,不吃可以带回家。 我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是1970年。那个时候,我们那儿情况并不好。虽然从自然地理环境看,是北方少有的鱼米之乡,但实际上吃饭问题还真是一个大问题——,大约百分之七十是水田,一年只收一茬。水稻产量不错,不过基本上都交了“公购粮”,自家一年吃不上几回大米饭。小麦、玉米(或者高粱、谷子)产量也不错,也要交一部分公购粮,再加上一些集体“提留”,分到家里的是真不够吃。所以啊,像红薯南瓜野菜麦皮玉米皮玉米芯子……之类,虽然不是家常便饭,却也是吃的不少,吃的“非常习惯”。 我和我的伙伴们当时是最喜欢这种活动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可以不上课,还能白吃白喝,吃饱(苦馒头是管饱的);还能吃点好的。 至于组织这种活动的,恐怕到现在也都不知道—— 我们实际上在那种“忆苦思甜活动”中得到的,恰好跟他们所想的相反。因为那些被请来“忆苦思甜”的基本上都是讲着讲着就讲到“旧社会”的好来了,让我们听的——地主家的白面馒头、大米饭、猪肉炖粉条之类——都要直流口水的。而听讲的,最终惦记和能回忆起的的其实还是那“能白吃白喝”的“大餐”。 于是—— 便想道。所谓“教育”,其实不论你是想“教育大人”还是想“教育学生”,你先得实事求是,先得真正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搞明白这个社会的现实现状……。不然—— 那就跟过去搞“忆苦思甜”的一样,效果适得其反倒也罢了,被人笑话倒也罢了……弄不好还以为你们是一堆活化石……呢。

0 阅读:34
阿岔侃历史

阿岔侃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