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苍苍的女儿抱着风华正茂的母亲的遗像,这一幕让人肃然起敬。英雄不用问出处,忠魂不能游异乡。归乡的是遗骨,挺起来的是精神。心情极其沉痛,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这个伟大的祖国付出生命的英烈们!一定要尽快解放台湾,尽早告慰英雄前辈们的英灵!朱枫烈士向后人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的笑容令人难忘!令人敬仰!她是真正的女神!台湾一定要解放,先烈的血绝对不能白流!向革命先烈朱枫致敬!英雄安好!永垂不朽! 如今之盛世中华,正是因为有朱枫这样的先烈“以吾辈之鲜血,换后世之太平”。朱枫烈士,您的忠魂终于回到了故乡,这盛世,如您所愿! —— 遗像里的朱枫三十五岁,齐肩短发,嘴角弯成月牙,旧式旗袍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银质党徽。她牺牲那年,银元还没手掌大,却硬是把一条暗线从台北拉到上海,又把上海的心跳绑进舟山群岛。枪声响起前,她给同牢的台湾小妹留话:“别怕,天亮的时候,把窗口朝东,就算看不见海,也能看见光。”这句话后来成了狱友活下去的口头禅,也成了海峡这头最疼的念想。 运送遗骨的那天,宁波栎社机场细雨绵绵,飞机落地比预定晚了七分钟。地勤小伙子说,跑道尽头忽然飘来一阵桂花香,像有人轻轻拉了一把操纵杆。舱门打开,白发女儿朱晓枫捧着盒子,一步一步,像踩在母亲年轻时走过的石板路。她身后,仪仗兵踢正步,靴声震得雨丝斜飞,也震得围观人眼眶发红。有人举着手机直播,弹幕刷得比雨还密——“朱枫妈妈,到家了”“这盛世,请您验货”。 我挤在人群里,背包里揣着一张复印件:1950年台北军法处刑庭笔录,最后一栏朱枫签字,钢笔尖划破纸背,写成“朱枫”两个字,像要把名字钉进历史。旁边书记员潦草备注:“犯人拒写悔过书,面带笑。”我把那张纸带去现场,想给她看一眼,可盒子封得严丝合缝,只能隔着透明膜轻轻碰一下,像碰一片火,烫得我手指直哆嗦。 朱枫的老家在镇海,离机场四十公里,车队绕城一圈,特意经过招宝山。山腰炮台旧迹还在,当年她偷运情报,就是在这儿把密件塞进咸鱼肚,交给渔船。如今山下楼盘林立,广告牌写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车窗摇下,海风灌进来,带着柴油味,也带着烤鱿鱼孜然味,时空像被对折,一边是枪林弹雨,一边是网红打卡。我听见旁边小学生问老师:“阿姨是打仗牺牲的吗?”老师答:“不,她是打‘暗仗’,比真仗还险。”孩子“哦”了一声,把国旗举得更高,像替英雄撑伞。 灵车驶进陵园,沿途老百姓自发站成两排,有外卖小哥,有穿汉服的姑娘,还有拄拐的老兵。不知谁带头喊:“朱枫,到家咧!”嗓子沙哑,却带着宁波腔,像给远方归来的闺女递碗热汤。骨灰盒放进墓穴那一刻,白发女儿突然跪下,额头抵着墓碑,一声“妈”喊得撕心裂肺,雨声大,却盖不住。我旁边的大叔抹泪:“我娘九十了,天天念叨,‘朱枫的骨头要是能回来,我死也闭眼了’,今天算替老太太看见咧。” 晚上回酒店,我刷到一条视频:台湾新竹市,一位白发老兵对着手机鞠躬,说当年看守过朱枫,临刑前她递给他一粒糖,“说甜甜嘴,别恨我”。老兵活到九十三,糖纸一直藏在钱包夹层,糖化成了粉,纸却平展如新。视频最后,他把糖纸点燃,灰烬飘向镜头,像迟到的道歉,也像隔海的拥抱。我盯着那团小火,忽然明白,所谓“解放”,不止是把岛收回来,更是把人心里的疙瘩解开,让糖纸不再只是糖纸,让灰烬有机会落回土地。 有人问我,写这些是不是为了喊口号。我摇头,只想记录普通人的回声。朱枫牺牲时,没穿军装,没鸣礼炮,连块像样的墓碑都没捞着。今天,她的骨灰躺进烈士陵园,可真正的墓碑,其实立在每个被她的故事烫过心里的人身上。你信就摸摸胸口,那块地方是不是隐隐发热?发热就够了,热会传,像接力,一代一代,把岛牵回来,也把人心焐热。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白发苍苍的女儿抱着风华正茂的母亲的遗像,这一幕让人肃然起敬。英雄不用问出处,忠魂
可爱卡梅伦
2025-10-09 07:49: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