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次给美国挖的坑太大了,搞不好要把美国威慑的根基挖掉 最近,中国在联合国强硬表态:要求美国撤回境外核武器,否则核裁军无从谈起。华盛顿那帮政客现在肯定坐立难安。想想看,全球30多个国家藏着美国的380枚战术核弹,光是土耳其因吉尔利克基地就摆着50枚。 中国在国际核问题上的立场一贯强调公平与和平发展路径。作为核武器国家,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推动全球无核化进程。2025年9月26日,在联合国纪念彻底消除核武器国际日的高级别会议上,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发言,明确要求美国调整其核政策。这包括放弃全球导弹防御系统的开发与部署,拆除在亚洲地区安置的堤丰中程导弹发射装置,同时结束核共享和延伸威慑安排,将所有境外部署的核弹头运回本土领土。只有满足这些前提,核裁军对话才能真正展开。这种要求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基于长期观察美国在核领域的做法所形成的回应。多年来,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军事布局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部署被视为维持霸权的关键工具。中国此举旨在推动核裁军走向更公正的方向,避免大国间的不对等标准继续存在。 美国在海外部署核武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当时是为了应对苏联威胁而在北约框架下进行的核共享计划。目前,美国在欧洲5个国家存放约100枚B61型战术核弹,这些武器体积较小,便于飞机投掷,主要分布在比利时的克莱内布罗格尔基地、德国的比歇尔基地、意大利的阿维亚诺和盖迪基地、荷兰的沃尔克尔基地,以及土耳其的因吉尔利克基地。其中,因吉尔利克基地存放数量最多,估计达50枚左右。这些核弹由美国空军负责管理,但盟国空军参与相关训练。这种安排让无核国家间接卷入核事务,引发本地安全担忧。俄罗斯也保有大量核库存,但美国的跨国部署方式被批评为扩大核扩散风险。中国在联合国发言中指出,这种境外布置违背核不扩散条约精神,因为它允许无核国家操作核武器,破坏了全球核平衡。许多发展中国家支持这一观点,认为这有助于减少核事故隐患。 土耳其因吉尔利克基地的核部署曾多次因地缘政治摩擦而暴露问题。2019年,美土关系紧张时,土耳其购入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导致美国质疑基地安全,但最终未撤出核弹。基地周边设有严密安保措施,包括地下储存库和巡逻系统,却仍面临地区冲突风险,如叙利亚内战或地震等自然灾害可能影响稳定。类似情况在欧洲其他基地也存在,德国和比利时民众多次组织抗议,反对本土存放美国核武器。这些抗议活动规模不一,有时达数千人,焦点在于核泄漏或意外爆炸的潜在威胁。政府层面虽依赖北约保护伞,但公众压力日益增大。中国要求撤回境外核弹的表态,让这些国家陷入困境:一方面需维护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另一方面国内舆论要求减少核风险。这凸显了美国核政策的矛盾性,即表面上推动裁军,实际却维持海外库存。 美国与俄罗斯的核裁军谈判历史悠久,主要通过新START条约等机制进行,但这些对话通常只计算本土部署的战略核弹头,忽略境外战术核弹。这种双重标准被国际社会诟病已久。中国在联合国会议上直接点出这一问题,强调核裁军必须全面覆盖所有核武器,包括那些散布在盟国境内的弹头。无核国家大多赞同此观点,因为它们不愿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一旦冲突升级,本土将首当其冲。美国的全球威慑体系一半依赖航母舰队和海外基地,另一半则靠这些核部署来维系盟友信心。如果撤回核弹,盟国安全感将打折,导致同盟体系出现裂痕。华盛顿决策层对此反应强烈,因为这可能引发连锁效应,削弱其在欧洲和亚洲的影响力。中国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不纠缠于裁军必要性,而是聚焦于公平计算方式,赢得广泛支持。 欧洲盟友对美国核部署的态度复杂多变。德国议会曾多次辩论撤出核弹议题,但政府担心影响北约团结而未采取行动。比利时和意大利的基地周边,也出现过零星示威,居民担忧辐射污染和军事目标化。荷兰沃尔克尔基地的核弹数量较少,却同样面临公众质疑。这些国家表面上顺从美国政策,实际内部存在分歧。中国表态后,联合国大厅内许多代表点头附和,推动议程转向审视境外部署的合法性。美国回应时强调这些核弹符合盟国协议,提供集体防御,但未能平息批评声浪。俄罗斯代表在会议上附和中国观点,批评核扩散的双标。整体而言,这次事件暴露了美国核政策的软肋,即依赖盟友却忽略其国内压力,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同盟松动。
中国在联大没说“让美国撤导弹”,但说了一件更让人细思极恐的事:美国正在悄悄把核能
【11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