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突然宣布!10月8日,普京会见俄军将领们宣布,所有目标必须无条件实现。他指出

烟雨评社 2025-10-08 15:45:32

普京突然宣布!10月8日,普京会见俄军将领们宣布,所有目标必须无条件实现。他指出,战略主动权、新导弹、无人机、弹药产能,全在往上飙,乌军却在全线往后缩。 普京在圣彼得堡的一场军事会议上语气坚定:特别军事行动的所有目标,必须无条件实现。他提到俄军已控制近5000平方公里土地,212个居民点,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俄方手中。与此同时,他指责乌克兰对俄罗斯民用设施的袭击,是为了向其西方“赞助者”展示战绩。 要理解这番表态的分量,得先看看当下俄乌双方的战场处境。从 2025 年下半年开始,俄军就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尤其是在顿巴斯地区,之前乌军还能依托工事进行阵地防御,可最近几个月却接连后撤。 比如在巴赫穆特方向,乌军原本坚守的多个高地,最近陆续被俄军攻占,有外媒拍到乌军撤离时丢弃的装备,从单兵反坦克导弹到装甲车,散落的物资显示出撤退的仓促。 而普京提到的 “战略主动权”,正是体现在这种战场态势的转变上 —— 俄军不再是被动防御,而是能主动选择进攻方向,调动乌军兵力,这和去年乌军大反攻时的局面完全相反。 普京重点提到的 “新导弹”,也不是空泛的概念。俄军今年列装的 “匕首” 高超音速导弹改进型,射程比之前提升了 30%,能携带分导式多弹头,还能规避敌方反导系统的拦截。 就在 10 月初,俄军还用这种导弹摧毁了乌军位于第聂伯河沿岸的一个大型军火库,卫星图像显示,军火库爆炸形成的火球直径超过 200 米,周边的防御工事也被夷为平地。 除了 “匕首”,俄军的 “口径” 巡航导弹也实现了产能提升,之前每月只能生产 20 枚左右,现在能达到 40 枚,而且精度进一步提高,打击误差控制在 5 米以内,这些新导弹和产能提升,让俄军的远程打击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无人机领域的优势更明显。俄军现在广泛使用的 “柳叶刀 - 3” 自杀式无人机,成本比之前降低了 40%,但续航时间从 40 分钟延长到了 60 分钟,战斗部威力也有所增强,能击穿乌军的坦克装甲。 更关键的是,俄军在无人机协同作战上有了新突破 ——1 架 “猎户座” 侦察无人机能同时引导 3 架 “柳叶刀 - 3” 发起攻击,形成 “侦察 - 打击” 一体化体系。 最近在扎波罗热方向,俄军就用这种战术摧毁了乌军的一个防空导弹阵地,整个过程只用了 8 分钟,乌军的雷达还没来得及锁定目标,就已经被摧毁。普京提到无人机 “往上飙”,正是这种技术升级和战术应用的体现。 弹药产能的提升则是俄军能持续作战的关键。之前受西方制裁影响,俄军的 152 毫米炮弹每月产能只能满足战场需求的 70%,现在通过优化生产线和寻找替代原材料,产能已经提升到每月 12 万发,不仅能满足前线需求,还能有一定库存。 有俄军将领在会见时提到,现在前线部队的炮弹供应 “非常充足”,甚至能根据战术需求进行 “饱和打击”—— 比如在进攻乌军阵地时,一次齐射就能发射 500 发炮弹,覆盖整个阵地,这种火力密度是乌军无法承受的。 相比之下,乌军的弹药供应却越来越紧张,西方对乌援助的炮弹数量从之前每月 10 万发降到了现在的 5 万发,而且型号杂乱,很多装备无法兼容,这也是乌军不得不后撤的重要原因。 乌军 “全线往后缩” 的态势,在多个战场方向都有体现。在哈尔科夫地区,乌军原本控制的多个村庄,最近陆续被俄军收复,当地居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乌军撤离时 “带走了所有能带走的物资,连村民的拖拉机都被征用了”。 在赫尔松地区,乌军为了避免被俄军包围,主动从第聂伯河南岸的部分阵地后撤,收缩防线。乌克兰军方发言人虽然表示 “后撤是为了重新调整部署”。 但卫星图像显示,乌军的防线已经向后移动了 10-15 公里,而且防御工事的建设进度明显滞后,这些迹象都印证了普京所说的 “乌军全线往后缩”。 普京此次会见俄军将领,除了强调 “目标必须无条件实现”,还提到要 “保障前线官兵的物资供应和后勤支持”。俄军最近已经向顿巴斯地区增派了 5 万名增援部队,还运送了大量冬季御寒物资,包括保暖睡袋、加热食品和防滑靴,显然是在为冬季作战做准备。 而乌军这边,不仅面临弹药短缺的问题,冬季物资也严重不足,有乌军士兵在社交平台上抱怨 “连合格的保暖服都没有,更别说加热食品了”,这种后勤差距,进一步加剧了乌军的后撤态势。 现在俄乌冲突的节奏,正朝着对俄军有利的方向发展。普京的表态,既是对俄军当前优势的肯定,也是对后续作战的动员。 新导弹的列装、无人机的升级、弹药产能的提升,加上战略主动权的掌握,让俄军有了实现 “无条件目标” 的底气;而乌军的后撤和后勤困境,则让战场天平进一步倾斜。 信源:光明网

0 阅读:32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