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不清了!”贵州,一男子准备用无人机拍摄花江峡谷大桥,结果,刚起飞就发现绝美

粉墨叔叔 2025-10-08 14:35:43

“解释不清了!”贵州,一男子准备用无人机拍摄花江峡谷大桥,结果,刚起飞就发现绝美一幕,水幕调试时,竟然在大桥下方,出现了大型彩虹,连老天爷都在为“世界第一高桥”增光添彩,飞流直下三千尺在这一刻具象化了,网友:若是李白看到,又会如何写…… 在贵州那连绵的群山里,藏着座能担起 “世界第一高桥” 名号的大家伙,花江峡谷大桥。九月下旬的一天,摄影师谢先生和王先生扛着无人机来这儿,想赶在大桥通车前,拍下它横跨峡谷的雄姿,毕竟是能在数据上 “横竖都排世界第一” 的工程,光是站在山脚抬头望,都觉得震撼。 俩人刚把无人机升起来,还没来得及调整好拍摄角度,就见桥身上突然往下淌水,原来是工作人员正在做水幕调试,625 米高的桥身,两道水流一泻而下,活像从天垂落的银河,没一会儿就把整个峡谷罩在蒙蒙水雾里,连远处的山尖都变得若隐若现。 谁能想到这水还不是随便抽的,是施工时发现的天然岩溶水,建设者们觉得扔了可惜,就环保地收集起来,没成想这次调试,倒成了一场奇景的 “引子”。 就在水雾最浓的时候,太阳刚好从云缝里钻了出来,角度不偏不倚,像是特意安排好的一样,下一秒,一道彩虹 “唰” 地一下就挂在了峡谷上空,红橙黄绿青蓝紫,连最淡的那抹紫色都看得清清楚楚,一点不含糊。 这彩虹也怪,一头正好搭在大桥的桥墩上,另一头稳稳落在对面的山腰上,把桥身上粗实的钢桁梁都轻轻绕在里面,远远看去跟画里的仙景似的,连风都好像停了,生怕吹散了这难得的画面。 谢先生和王先生当场就看呆了,一个举着无人机遥控器不敢动,屏住呼吸怕惊着这景,另一个想调镜头拍得更清楚,手都有点抖心里直嘀咕 “这也太巧了吧,解释不清了!”。 后来把拍好的视频往网上一发,立马就炸了锅评论区里全是惊叹的声音,有人说 “这哪是调试水幕啊,分明是仙宫往下倒水呢!” 还有人扯到了李白,“要是诗仙看见这 625 米的水幕配彩虹,估计《望庐山瀑布》都得重写,‘飞流直下三千尺’在这儿才真叫具象化了!” 其实这美景看着像老天爷随手赏的,背后全是实打实的硬功夫,你想啊这峡谷里的风力能到 14 级,刮起来能把人吹得站不稳,建设者们得靠多普勒雷达实时 “看” 风,用北斗系统精准定位,连高空拉主缆的细活,都是无人机 “穿针引线” 完成的,一点不敢马虎。 大桥的主缆里还埋了 “智慧神经”,光纤系统,24 小时盯着桥体的受力、温度和湿度,只要湿度超过 64%,智能除湿机就自动开工,确保大桥的 “筋骨” 始终健康。 那主缆里的钢丝,总长加起来能绕地球两圈多,对接的时候精度能卡到毫米级,差一丁点儿都不行,就连固定主缆的索鞍,都没走传统老路,改用了锻焊结构,重量轻了不少,抗压强度反倒提升了 44%,更让人佩服的是,连造锚碇用的混凝土,都掺了路基挖出来的白云岩碎石粉末既环保又省料,光这一项就省了五百多万处处透着巧劲。 当然再厉害的工程,最终还是要落到 “人” 身上,以前峡谷两岸的居民,要想跨过去,得绕两小时的盘山路,弯弯曲曲的,老人小孩走一趟都遭罪。 现在大桥通了,两分钟就能从这头到那头,通车那天有位老人站在桥边看了半天,只说了句 “这桥修得太神了”,简单一句话,却道尽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实在改变。 现在这桥还成了网红打卡地,不少人专门开三小时车过来,就为了拍张水幕(要是赶巧能遇上彩虹,更是赚了),当地还借着这股劲儿搞起了 “桥旅融合”,有人开起了民宿,有人卖起了山里的土特产,日子都跟着活络起来。 那道突然出现的彩虹,没人能刻意设计出来,就是工程智慧碰上天时地利,凑出的一份妙不可言的巧合,大家说 “解释不清了!”,其实是解释不清这份巧合有多珍贵,既有大国工程的硬核实力,又有大自然的温柔馈赠,把桥修得又结实又好看,还能帮着老百姓把日子过好。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0 阅读:28
粉墨叔叔

粉墨叔叔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