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中,杀人最多的日军第16师团,于1945年5月,在太平洋战场向美军投降,这群杀人恶魔只有3000多人活了下来。 2005年,当年侥幸生还的16师团一个老兵,接受日本女记者采访时,两人有一段对话。让人怒发冲冠。 记者:“你这辈子最痛苦的日子是什么时候?” 老兵:“向美军投降的时候。” 记者:“你这辈子最开心的日子是什么时候?” 老兵:“攻占南京后的一个月。” 而这个老鬼子,是绝大多数侵华日军的一个缩影。因此,对于倭寇而言,以德报怨必然是自取其辱。 ———接着聊,用大白话把怒火添满——— 我听这段对话的时候,刚吃完晚饭,差点把碗摔了。投降最苦?南京最乐?这哪是人话,分明是畜生打饱嗝。可冷静下来一想,这就是鬼子骨子里的真账本:他们没把中国人当人,自然也不把杀人当罪。南京城里三十万冤魂,在他嘴里不过是一场“庆功宴”,还是自带“无限续杯”的那种。 先说第16师团,番号听着普通,干的事却“业绩爆表”。1937年12月13日破城后,他们像打了鸡血,砍头比赛、活埋竞赛、强奸接力,样样冲榜首。日本报纸当时登“百人斩”——两个少尉比赛谁先杀满一百人,最后成绩是106:105,还加赛继续。这不是战争,这是大型真人版“杀鸡得分”。更讽刺的是,战后这俩“冠军”被引渡回南京执行死刑,临刑前写遗书:“希望日本青年以我为戒。”戒个屁!他们的骨灰盒现在还被某个神社偷偷供着,香火不断。 再说投降。1945年5月,第16师团在菲律宾莱特岛被美军包了饺子。饿得啃树皮、吃猴子,最后举白旗。三千多人活下来,看上去挺惨,可对比南京,他们至少还能举旗,南京市民连白布都没掏出来就被捅穿了肚子。老兵喊“投降最苦”,苦啥?苦的是不能再随意杀人,苦的是得听美国佬的“不许再碰平民”,苦的是终于尝到“被人当牲口”的滋味。用网友的话说:活该,疼得轻! 2005年那段采访播出后,日本国内居然有人同情老兵:“战争都结束六十年了,他还活在阴影里,好可怜。”可怜?我奶奶当年躲在南京地窖,亲眼看着母亲被刺刀挑起来,她老人家活到九十岁,夜夜做噩梦,谁给她拍纪录片?谁给她众筹心理治疗? shadow个鬼,阴影全是我们自己吞,他们倒好,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还妄图让时间来擦屁股。 我大学同学在日本教书,有一次课堂讨论“战争记忆”,他放《南京!南京!》,底下学生居然问:“老师,这真是真事吗?我们教科书上说南京事件死亡人数有争议。”争议?三十万冤魂给你点“赞”要不要?同学气得拍桌子:“争议你大爷,我外婆家七口全没了,户口本上还留着弹孔!”结果他被系主任警告“注意教学方式”。看,这就是现实:人家连“承认”都懒得给,我们还一厢情愿“以德服人”。德?德是对人的,对畜生只能上棍子。 有人劝我:“都过去了,向前看。”我向前看,看到的是APA酒店老板否认南京大屠杀,看到的是某神社春季大祭香火鼎盛,看到的是右翼漫画把“慰安妇”画成“自愿赚钱”。向前看可以,但后视镜也得留,不然再撞一次,还是我们头破血流。忘记历史就像把手机恢复出厂设置——照片没了,聊天记录没了,连报警电话都找不回来。 说到报警,想起个真事。2018年,加拿大华裔拍纪录片《南京不会忘记》,首映式上,一个日本裔观众站起来鞠躬:“我替祖父那一代道歉。”主持人问:“你祖父当年在哪支部队?”观众支支吾吾:“第16师团。”全场瞬间安静,空气像被抽干。你看,连道歉都带着“基因记忆”,可我们若大度挥手“没关系”,对得起地下的三十万吗?对不起。所以,别急着唱“中日友好”,先让对方把“对不起”三个字写进教科书,写进宪法,写进每个战犯后代的户口本备注栏,再谈友好事宜。 最后说回“以德报怨”。孔夫子原话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后人少抄俩字,成了圣母鸡汤。直,就是笔直,就是账本摊开,就是血债血偿,至少也得是法律偿、历史偿、记忆偿。而不是一句“都过去了”就把账撕了。撕账单的后果,就是下一次有人拿着刀在你家门口晃悠,还笑眯眯说:“我来帮你们建设大东亚共荣圈。” 所以,记住第16师团那三千张老脸,记住他们“最开心”的日子是踩着南京城的血,记住他们“最痛苦”的只是不能再踩。记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提醒:枪口之下,没有神仙皇帝,只有你自己瞪大的眼睛。要想不再被践踏,就得把骨头长成刺,把历史磨成刀,把“三十万”这个数字,刻成每一代中国人的心跳频率。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83年,最后一位国民党的军统特务“北京站站长”被捕了,他就是潜伏多年
【1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