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参与修建三峡大坝的老人曾说过,90%的人不知道,在三峡大坝修建初期,我国著名水利科学家黄万里先生对修建三峡大坝持反对意见。 “老师,您已经写了三封长信了,休息一下吧。”对于学生的劝阻,黄万里缓缓抬起头,眼镜后的目光坚定而焦虑,殊不知,已经八十余岁的他,是在为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艰难的一次技术抗争做努力。 不久后,这份沉甸甸的信件最终被送往国务院。在信中,黄万里详细地阐述了三峡工程可能面临的六大问题:泥沙淤积、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灾害、航运受阻、国防安全隐患和经济合理性不足。 此外,他还特别强调:长江上游的卵石运移量被严重低估,这些卵石将在重庆段形成拦门沙,危及整个库区。然而,全国表决会议上最终,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当消息传来时,黄万里静静地坐在书房里,望着墙上巨大的长江流域图,久久不语。 “科学真理不在乎多数人赞成还是反对,我只希望历史能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晚年时,他对前来探望的学生说。 那么,黄万里先生当初的担忧,如今,真的存在吗?他的想法是否应验了呢? 多年来,经过持续观察及数据监测,实际情况与黄万里的预言出现了有趣的对比:水库泥沙淤积量比预期减少不少,这主要得益于上游植被恢复和新建水库的拦截作用;此外,大坝的发电能力远超预期,甚至发电量一时间位居世界第一…… 不过,一些担忧也确实得到了印证:多年来,库区累计发生地质灾害数千起,国家投入数百亿元进行治理;水质方面,虽然干流水质保持良好,但部分支流曾出现富营养化问题;至于卵石淤积问题,虽然尚未造成严重航运障碍,但确实存在并在持续监测中。 黄万里先生作为当时少数公开反对,三峡工程建设的水利专家之一,其观点和理由体现了科学家的严谨与责任感。虽然实际表现与他的预言有所出入,但也在部分情况印证了他的担忧,日后,无论是否完全应验,其思维价值都将是巨大的。 在重大工程决策中,不同的科学声音都值得被认真对待。黄万里的反对不是阻碍进步,而是对科学的敬畏和对责任的担当。历史告诉我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技术的进步同样需要包容不同观点。 2001年,黄万里先生辞世,他虽然未能看到三峡建设完成的那一刻,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科学家,热爱祖国、求真务实、敢说真话的优秀品质,其精神值得我们广泛传播、学习! 对此,您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黄万里》 凤凰网卫视|《黄万里写治理长江遗嘱 “可少死几万人”》 清华校友总会|《黄万里:我确实是学水利的,更要讲真话》 文|梅林 编辑|南风意史
[点赞]1993年后,三峡100多万人迁移,当时有山东、上海、广东、江西等11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