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

小斌斌说科技 2025-10-02 13:57:46

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 2007 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李爱珍的科研生涯,始终盯着国内半导体 “卡脖子” 的核心领域 —— 红外光电子探测器与芯片微加工技术。

当时中国在这两大领域完全依赖进口设备与技术,仅红外探测器的核心材料,就要从美国、日本高价采购,且常面临断供风险。

为突破封锁,她带领团队在实验室搭建起简易的材料合成装置,反复调试工艺参数,仅在衬底材料纯度控制上,就经历了 187 次失败,最终将杂质含量降至 0.001ppm 以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项突破直接让国内红外探测器成本降低 60%,打破了国外企业的价格垄断,也为后续国产高端芯片制造奠定了材料基础。

她在高性能红外光电子探测器的研究,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引领国际方向。

团队开发的 “量子阱红外探测器” 技术,将探测灵敏度提升 3 倍,响应速度加快 5 倍,关键性能指标超越当时美国雷神公司的同类产品。

2001 年,这项成果发表在《应用物理快报》上,被国际同行引用 230 余次,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还专门来信,希望开展合作研究;

同年,该技术被纳入国内 “863 计划” 重点项目,推动了 7 家国内企业实现红外探测器量产,产品广泛应用于安防、航空航天等领域。

尽管科研成果显著,李爱珍在国内院士评选中却屡屡受挫。

2003 年、2005 年两次申报中科院院士,她的科研贡献虽获部分院士认可,但因 “缺乏重大工程应用成果”“团队规模较小” 等理由未能入选。

当时国内学术评价体系更倾向于 “大项目负责人”“跨学科团队带头人”,而她长期深耕细分领域,专注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虽解决了产业实际难题,却不符合传统评选中的 “综合影响力” 标准。

面对落选,她未过多解释,只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芯片微加工技术的攻关中,推动实验室成果向企业转化。

2007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破格评选,让她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权威认可。

评选委员会在评语中明确指出,李爱珍 “在半导体材料与红外光电子器件领域的原创性研究,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尤其强调她在 “低成本、高性能芯片制造工艺” 上的突破,对发展中国家半导体产业自主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此次当选,她成为美国科学院历史上首位专注红外光电子领域的华人外籍院士,也让国际学术界重新关注中国在细分科研领域的实力。

即便获得国际最高荣誉,李爱珍的重心仍在国内科研与人才培养。

她牵头成立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联合中芯国际、华为海思等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 12 项实验室技术实现产业化,其中 “深紫外光刻胶制备技术” 解决了国产芯片制造中的关键材料难题,打破了日本信越化学的垄断。

在人才培养上,她指导的 37 名研究生,有 28 人进入中芯国际、北方华创等国内半导体龙头企业,成为技术骨干;

她编写的《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材,被国内 56 所高校采用,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她的经历,折射出科研评价体系的多元性与科研本质的一致性。

国内院士评选的标准侧重综合影响力与工程规模,而国际评选更聚焦原创性贡献与产业推动价值,两种标准的差异导致了荣誉归属的反差。

但李爱珍始终认为,“科研的价值不在荣誉多少,而在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她用 20 余年时间,推动国内红外光电子与芯片材料领域从 “跟跑” 到 “并跑”,部分领域实现 “领跑”,这份成果比任何荣誉都更有分量。

面对记者提及国际荣誉与国内落选的反差,她始终强调 “祖国的栽培是基础”。

她的科研启动资金来自国内 “自然科学基金”,关键实验设备由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协调支持,团队成员也多是国内高校培养的毕业生。

“没有国内科研环境的支持,就没有这些技术突破”,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她对科研初心的坚守 —— 无论荣誉归属哪个国家,科研成果最终要服务于祖国的产业发展。

如今,李爱珍虽已退休,仍担任国内多家半导体企业的技术顾问,持续关注芯片制造工艺的创新。

她推动研发的 “柔性半导体衬底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有望解决柔性显示、可穿戴设备中的芯片弯曲难题;她培养的团队,仍在红外光电子领域深耕,2023 年研发的 “太赫兹红外探测器”,再次打破国际性能纪录。

她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始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服务国家需求为使命,荣誉只是过程的附属品,而非追求的终点。

0 阅读:22
小斌斌说科技

小斌斌说科技

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