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议员代表团低调抵京三天,拜会密集,最后一刻说出重点:想让中国买波音飞机,还得是大单。 这支代表团由众议院军事委员会首席成员亚当·史密斯领衔,成员涵盖民主党、共和党议员,分管外交、科技、商业领域。史密斯作为美国国防预算的核心监督者,其军事背景与商业议题的结合本就引人注目。 更耐人寻味的是,代表团行程刻意避开公开宣传,连美国国会内部人士都未提前获知细节,这种“低调行事”的姿态,与六年前美方对华强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代表团前两日的议程聚焦安全与沟通。史密斯多次强调中美作为核大国的责任,呼吁重建军事热线以避免误判;议员们还提及芬太尼问题、中东局势,甚至敦促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发挥调解作用。 这些议题看似常规,实则为后续谈判铺垫。例如,军事沟通的重启被包装成“防止战略误判”的必需品,而经济合作则被置于“互利共赢”的框架下。但中方态度始终冷静,在回应军事对话时明确要求美方“言行一致”,对经济议题则强调市场化原则。 9月23日,代表团突然改变行程,临时增加与民航主管部门的会谈。这场持续两个半小时的闭门会议后,史密斯直接提出核心诉求:希望中国承诺采购更多波音飞机。 美国驻华大使庞德伟随即补充,称订单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这一转折令外界错愕——原本被包装成“重启对话”的政治访问,瞬间沦为波音的商业推销会。 波音的焦虑并非无因。自2019年737 MAX客机发生两起致命事故后,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48%暴跌至29%,空客则以62%的占比占据主导。更棘手的是,中国航司已退回多架波音飞机,吉祥航空甚至推迟接收价值1.2亿美元的787客机。 与此同时,波音内部危机重重:工人罢工导致每月损失10亿美元,信用评级濒临“垃圾级”,管理层频繁更迭。华盛顿政客不得不亲自出面,试图用政治影响力挽救这家美国制造业的“看板企业”。 面对美方的“突然袭击”,中方回应直指核心。对于波音订单,中方明确表示欢迎合作,但要求提供全部技术改进文件,认证标准不会降低。 史密斯原计划在当晚敲定合作备忘录,却因中方坚持技术审查而推迟。这一细节暴露出美方的急切与中方的谨慎——波音需要订单缓解财务压力,而中国则将航空安全视为不可妥协的红线。 这场访问的戏剧性转折,折射出中美关系的新格局。过去六年,美国对华政策在贸易战、科技封锁、台海问题上步步紧逼,却因波音危机被迫调整策略。 代表团成员卡纳(来自硅谷选区)试图推动AI、芯片领域的直接接触,但未获公开回应,这暗示美方在技术博弈中已显被动。而中国则通过坚持技术审查、市场化采购原则,展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博弈”的转变。 波音订单或许能缓解美方的短期焦虑,但中美关系的稳定远非一笔交易可达成。史密斯在访问中承认“分歧将继续存在”,而中方则强调“平等、尊重、互惠”的对话精神。 这场访问的真正意义,或许在于揭示了一个现实:当美国在台海、南海、科技领域持续施压时,其经济命脉却深深依赖中国市场。这种矛盾将长期存在,而如何管控风险、避免误判,才是双方需要共同解答的难题。 当波音的订单谈判成为中美关系的“试金石”,我们不禁要问:在政治博弈与商业利益交织的当下,什么样的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那么,你们如何看待这场“变脸”访问背后的逻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信源:《美议员访华谈波音订单进入尾声》·观察者网·2025‑09‑23
从这一天起,特朗普才是真正的总统说实话,2025年9月30日之前,特朗普还只
【21评论】【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