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没有共同富裕,阶层就会固化。” 如果5%的人掌握80%的财富,这些人再

寒江孤影呢 2025-10-01 17:45:29

黄奇帆:“没有共同富裕,阶层就会固化。” 如果5%的人掌握80%的财富,这些人再多的钱也花不完,钱只会堆在股市、房市里炒泡沫。另一边,95%的人想消费却没钱,工厂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最后整个社会陷入“富人囤钱、穷人没钱”的死循环。这种场景,正是他口中“阶层固化”的典型写照。 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纸上谈兵。看看当下的美股市值,已经是美国GDP的两倍以上。 这不是繁荣,是泡沫,是富人用钱堆出来的虚假繁荣。 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但今天比以往更严重。因为过去还有人口红利、还有市场扩张、还有全球化,现在呢? 人口红利在消退,年轻人越来越少;全球化在收缩,出口依赖难以为继;而国内市场若被贫富差距撕裂,所谓“内循环”根本转不动。 你想让95%的人消费,就得让他们有钱;你想让社会充满活力,就得让人相信奋斗有用。可现在的现实是,富二代“躺赢”,穷二代“躺平”,努力的意义正在被侵蚀。 “你努力是因为你相信你可以改变命运。”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它其实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契约。 如果这个契约被打破,社会就会从“流动”变成“固化”。 而阶层一旦固化,社会就会出现两个极端:一个人群在高处筑堡垒,另一个人群在底层卷生存。 这个分裂,不但影响经济,更会撕裂文化、价值观,最终演变成政治风险。黄奇帆没有明说,但他其实已经把那层窗户纸捅破了。 而解决这个问题,靠喊口号没用,靠一次性补贴也没用。必须有一整套机制,让财富的分配更加合理。 一次分配讲效率,这是市场的事;二次分配重公平,这是税收、社保的事;三次分配靠道德,是社会责任的事。 这三件事不能分开讲,更不能孤立做。现在的问题是,一次分配效率高,但利益过于集中。 二次分配还在优化中,但短期效果不明显;三次分配缺乏制度激励,慈善捐赠在GDP中占比不到0.3%,和美国的2.2%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如果说制度是骨架,那政策就是血肉。2025年以来,中国在共同富裕路径上确实迈出了几步实质性动作。 城乡融合,是第一块试金石。2024年城乡收入比降到了2.34:1,比2013年的3.03:1大幅缩小。 但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比只有3%,而城镇居民超过5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农村人即便进了城,也很难真正“站稳脚”。 所以2025年的户籍改革就显得尤为关键。除了几个超大城市,全国范围内全面放开户籍限制,2亿农民进城落户,这是一次结构性放权。 但落户只是第一步,能不能让农民真正拥有城市经济权利,才是关键。土地改革就是核心一步棋。 盘活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用地三块地,才能让农民拥有稳定的财产性收入来源。 浙江苍南的“县城—中心镇”轴线项目已经初见成效,74个项目带动了72%的人口增收,这不是模糊的口号,而是可以复制的路径。 区域协调是另一道关。2024年的数据显示,东部五省人均GDP是10.5万元,西部六省只有5.3万元,差距近乎一倍。 而最极端的是上海与甘肃的对比,相差五倍。这个差距不是简单的“经济落后”,而是发展模式脱节。 2025年中国开始试点“资源转化”模式,在新疆、青海等地发展光伏发电和滴灌农业,目标就是让“资源地”变成“价值地”。 这不是扶贫,而是精准投资,用“大资本+大技术”撬动“大市场”。 这些都是制度层面的努力,但如果没有分配制度的配合,结果仍旧可能落空。比如一次分配方面,要素市场改革必须突破“土地红利”流向城市的问题。 二次分配方面,税收制度必须跟上现实节奏。降低个税最高税率,试点房地产税,研究遗产税,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政策,而是重构社会公平的工具。 三次分配方面,慈善捐赠制度亟待激励机制,2024年中国的捐赠占GDP比例太低,说明“道德层面的共识”还没建立。 社会保障也在同步跟进。2025年育儿补贴、基础养老金、托育位数全面增长,全国范围内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已基本覆盖。 这些看似是“民生小事”,实则是“信心大事”。 一个人愿不愿意拼,不是看他有没有梦想,而是看他有没有退路。如果底层没有安全网,那么奋斗就成了豪赌。 黄奇帆的话之所以刺耳,是因为它道破了一个现实:如果不解决共同富裕,社会将陷入“经济繁荣表象下的结构性危机”。 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很多措辞会变得更加审慎,但问题不能再回避。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一个动态均衡的过程,是要让“效率最大化”与“公平最优化”之间找到一个中国式的平衡点。

0 阅读:0
寒江孤影呢

寒江孤影呢

自我否认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