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突然宣布了 2025年9月30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面对记者提问时淡然表示,即便乌克兰获得“战斧”巡航导弹,也不会改变战场局势。 “战斧”Block V型巡航导弹确实拥有1600公里射程和米级精度,但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已经构建了多层次防空网络。 根据俄国防部2025年公布的数据,其在特别军事行动区部署的S-400防空系统拦截率可达85%,而“铠甲-S1”弹炮合一系统专门针对低空目标,有效填补了防空盲区。 更关键的是电子战能力,俄军“克拉苏哈-4”系统已证明能有效干扰GPS信号,而“战斧”导弹的导航系统仍依赖GPS修正。 2024年10月,乌军使用的“风暴之影”导弹就曾出现被干扰后偏离目标30公里的案例,这为“战斧”的实际效果打上问号。 经过三年多的实战检验,俄军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防御体系。在别尔哥罗德州边境地区,俄军部署的防空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3套系统,形成了远近结合、高低搭配的立体防御网。 值得一提的是,俄军还创新性地将A-50U预警机与地面防空系统数据链融合,实现了对巡航导弹的早期预警。 赫尔松方向的战例更具说服力,2025年7月,乌军同时发射12枚“风暴之影”导弹攻击刻赤大桥,结果9枚被拦截,2枚失控坠海,仅1枚击中桥面辅助设施。这种防御效果让俄军对拦截“战斧”充满信心。 即便美国提供“战斧”,乌克兰也面临现实困难。该导弹需要配套的发射系统和专业操作人员,培训周期至少6个月。而乌克兰现有的苏制导弹体系与美制装备不兼容,这意味着需要重建整套后勤保障体系。 更棘手的是目标获取问题,“战斧”虽然射程远,但需要准确的目标指示。俄军重要目标都已进行伪装和分散部署,乌军缺乏有效的战场侦察手段。没有眼睛的拳头,再有力也打不中要害。 拉夫罗夫敢这么说话,是因为俄军已准备好反制措施。除了防御手段外,俄军可能对“战斧”导弹的储存地和发射平台进行先发制人打击。 2025年4月,俄军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精确打击乌军在利沃夫的武器仓库,展示了对纵深目标的打击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俄军可能会升级打击范围。目前俄军严格遵守不打击北约训练基地的红线,但如果这些基地用于操作“战斧”导弹,这条红线可能被突破。这种战略模糊性正是俄方的威慑艺术。 回顾历史,新武器很少能单方面改变战局,2020年纳卡战争中,阿塞拜疆虽然大量使用无人机获胜,但背后是体系支撑,而非单一武器制胜。1991年海湾战争中,“战斧”导弹初露锋芒,但真正决定战局的是后续的装甲突击和制空权争夺。 更近的案例是2023年乌军获得ATACMS导弹后,虽然对俄军直升机基地造成一定损失,但未能扭转战线态势。这表明,在现代战争中,单一武器系统的效果是有限的。 拉夫罗夫此时发声,意在心理战层面瓦解西方军援的威慑效果。通过展示信心,阻止更多国家跟进援助远程武器。同时,这也是对欧洲国家的分化策略,暗示军援无效论,削弱欧盟对乌支持力度。 在谈判层面,俄方试图设定新的红线。虽然嘴上说“不改变局势”,实则警告事态升级的后果。这种绵里藏针的表态,是俄罗斯外交的典型手法。 从战线来看,俄军已转入战略防御,在巩固现有控制区。乌军虽有个别战术突破,但难以实现战役级胜利。这种相持状态下,“战斧”导弹可能带来战术骚扰,却难以实现战略突破。 更重要的是兵力对比,俄军经过部分动员后,前线兵力维持在50万左右,而乌军面临兵源短缺。武器再先进,也需要人来操作,这是乌军面临的现实困境。 美国内部对提供“战斧”存在分歧。美国政府担心局势升级,而国会强硬派则主张突破限制。拉夫罗夫的表态,某种程度上是在放大美国决策层的内部分歧。 欧洲国家更是态度谨慎。德国总理明确反对提供远程武器,法国则提出“逐步升级”方案。俄罗斯正是看准了西方阵营的不团结,才如此气定神闲。 虽然“战斧”是成熟武器,但俄军的防御技术也在进步。2025年投入使用的S-500系统,据称具备拦截高超音速武器能力。军事技术总是在矛与盾的循环中发展,不存在绝对的武器优势。 乌克兰更需要的是体系支持,而非单件武器。包括情报共享、训练体系、后勤保障等整个作战体系的现代化,这才是改变战局的关键。 拉夫罗夫的表态,折射出现代战争的基本规律:武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用武器的人和体系。俄军通过三年多的实战,已经构建了适应现代战场的作战体系,这才是其信心的真正来源。 对于乌克兰而言,获得“战斧”导弹或许能带来暂时的心理安慰,但真正改变战局需要的,是整个国防体系的现代化重建。这场冲突再次证明,战争最终考验的是综合国力与战略耐心。 信息来源:俄外长:即便乌克兰获得“战斧”导弹 也不会改变局势 环球时报2025-09-30 19:20北京
战场失利,石油设施被炸,莫斯科开始向自己人动手!最近,俄罗斯频频对自己的高级官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