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央视也玩起了战略忽悠!实际上,在今年5月7日爆发的印巴空战中,根本不存在所谓
蒙图信众
2025-09-30 23:55:44
原来央视也玩起了战略忽悠!实际上,在今年5月7日爆发的印巴空战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A射B导C锁”,歼 - 10CE战机完全凭借自身实力直接击败了阵风战机。
空战结束初期,外界普遍流传着歼 - 10CE 依赖 “ZDK-03 预警机锁定(C 锁)、战机发射(A 射)、预警机中继制导(B 导)” 的 “体系三接力” 战术击败阵风的传言。
但随着英国《空军月刊》9 月披露的细节和巴基斯坦军方的采访内容浮出水面,真相远比传言更令人震撼:
歼 - 10CE 是凭借自身硬实力完成了从发现到击落的全程作战,所谓 “体系接力” 不过是对战场态势的误读。
空战当天的真实场景,在巴基斯坦飞行员的回忆和装备技术细节中逐渐清晰。
当时巴空军仅有一架可能完成升级的 ZDK-03 预警机,且其无法兼容美制 F-16 战机的指挥系统,实际出动的是经过改造的瑞典 “爱立眼” 预警机负责战场态势汇总。
但 “爱立眼” 仅能提供目标大致方位的战术标记,并未参与导弹制导 —— 歼 - 10CE 接到数据链信息后,立即用机载雷达对狭窄空域进行高强度扫描,将探测距离提升了 30% 以上,成功锁定低空突防的阵风战机。
随后发射的霹雳 - 15E 导弹在导引头开机前,全程由歼 - 10CE 的雷达通过双向数据链修正轨迹,直至命中目标。
印度飞行员未能弹射逃生的结局,印证了阵风的电子战系统毫无反应时间,根本没察觉已被锁定。
巴空军第 15 中队飞行员在采访中更直白透露:“歼 - 10CE 的雷达和导弹组合,让我们在对手发现我们之前就结束了战斗”,这番表述彻底击碎了 “依赖预警机制导” 的传言。
这场单机主导的胜利,远比体系加持下的战果更具分量,它颠覆了外界对四代半战机作战模式的认知。
我国长期以来强调体系化作战能力,歼 - 20 与歼 - 16、预警机的协同战术早已成为标杆。
但歼 - 10CE 此次独自完成 “发现 - 锁定 - 攻击 - 命中” 全流程,证明其不仅是体系中的优秀节点,更具备强大的独立作战能力。
这种能力在实战中价值千金 —— 现代空战中预警机易遭反辐射导弹打击,一旦体系核心受损,单机作战能力便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我国战机研发已实现 “体系能力与单机性能” 的双重突破,而这正是顶尖装备的核心特质。
歼 - 10CE 的强悍实力,藏在诸多不为人知的技术细节中。其机载雷达吸纳了歼 - 20 的部分先进技术,机头可容纳更多探测模块,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远超同级别战机;
机身经过针对性隐身优化,座舱、DSI 进气道等强反射源被特殊处理,雷达反射截面积比传统四代机降低一个数量级,这使得阵风的相控阵雷达完全沦为 “睁眼瞎”。
武器系统的适配性更显功底:除了射程 145 千米的霹雳 - 15E 超视距导弹,它还能挂载霹雳 - 10E 近距格斗弹、滑翔制导炸弹、鹰击 - 91 反辐射导弹,甚至能搭载反舰导弹执行对海打击任务。
巴基斯坦军事爱好者曾惊讶于其反舰能力,实则这是我国为外销市场量身打造的多用途优势 —— 在中小国家空军中,一款战机需兼顾制空、对地、对海任务,歼 - 10CE 的全能属性恰好切中了这种需求。
此外,它的短距起降能力和空中受油功能,让其能适配巴基斯坦多类型机场,配合运油 - 20BE 更可实现远距离巡航,彻底打破 “作战半径有限” 的偏见。
从传言中的 “体系附庸” 到实战中的 “单机王者”,歼 - 10CE 的表现不仅印证了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突破,更展现了装备研发的务实逻辑:
既追求体系作战的协同效能,也不忽视单机性能的极致打磨。
这场空战的真相,与其说是 “战略忽悠” 被戳破,不如说是外界对中国装备的认知被刷新。
而巴基斯坦飞行员那句 “它让我们拥有了对抗任何对手的信心”,或许正是对这款中国战机最中肯的评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