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当夜,沈阳唯一主动抵抗的是警务处长黄显声将军,他在事先就不断报告小六子,日

景铄看科技 2025-09-30 15:47:05

918当夜,沈阳唯一主动抵抗的是警务处长黄显声将军,他在事先就不断报告小六子,日本人绝对要搞大事,不管小六子怎么想,他已经下达命令,辽宁全省警察全部配长枪,集结成营。 黄显声不是军队系统的人,他是警务处长,但他有军事背景,是正规军出身。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当时的警察系统和军队之间有明确分工,警察主要负责社会治安,军队才是对外作战的主力。   所以,当一个警务处长在918当夜不是选择“等命令”,而是提前预判、主动调兵遣枪,这背后的判断力和行动力,显然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   更别说他其实早就嗅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不断向上级,也就是张学良汇报,日本人在搞大动作。问题是,小六子的态度一直是犹豫的、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回避的。这一来,黄显声的处境就变得尴尬:上面不表态,下面不能乱动。可他还是选择了动。   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在命令不清楚的时候自己扛责。黄显声下令辽宁全省警察带枪集结,这个决策,表面看是“越权”,但本质上是“护国”。   我们不能用事后诸葛的眼光去批评张学良的“不抵抗”,那个时候政治压力、国内派系、国际环境都压着他喘不过气来。   但黄显声的举动恰恰说明,在那种复杂局势下,仍然有人看得清局势,能清醒判断敌我态势,并迅速采取行动。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是有组织、有预判、有实效的,不是临时起义,也不是情绪化冲动。   我们回看整个“九一八”事件,日军的部署非常清晰,关东军早就计划好了如何制造借口、如何进攻、如何接管。   而东北军的主力部队,基本都按兵不动,甚至在日军攻入沈阳的时候,很多军营连枪响都没有。官方资料里也已经明确指出,张学良当时下达的是“不抵抗命令”。所以,黄显声的抵抗就显得格外突出。   他不是孤胆英雄,也没有带着警察局去打巷战,但他至少在制度允许范围内,做到了最大的组织性防御。那时候的东北警察,原本是配手枪、木棍的治安力量,他却设法让他们配上了长枪,按照营级建制集结。这不是在等命令,而是在做准备。   当然,抵抗的结果并不理想。日军的兵力、武器、情报体系都远远超过地方警察。黄显声的准备虽然让部分警力避免了被“一锅端”,但终究没能改变大局。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历史价值。我们不能用结果来评判所有行为的意义,否则所有失败的抵抗都会变成笑话。   但恰恰相反,失败的抵抗在某些时候才更显得可贵,因为它代表了在大环境压倒性倾斜时,还有人保持一丝清醒和血性。   再说个细节,黄显声并不是事后蹦出来“表功”的那种人。他在事变之后并没有大肆宣传自己的作为,也没有在民间留下大量回忆录。   今天我们能知道他的事迹,很多都是通过档案、内部报告、以及后人的追溯整理才慢慢拼凑出来。   这也从侧面说明,他的行为不是为了“留名”,而是真正从职责出发、从国家出发的行动选择。一个人如果在机会来临时选择了沉默,我们可以理解他,但如果有人在黑暗中选择了出手,我们更应该记住他。   历史上的光,总是藏在细节里。黄显声不是大人物,但他做了大事。他的警察部队没有打赢战争,但他们至少没有放弃抵抗。这就够了。我们不该拿放大镜去审视他们的成败,而应该用望远镜看他们留下的精神坐标。   今天我们讲918,不应该只停留在“国耻”两个字上,而是要看到在耻辱背后仍有人选择了正义。黄显声的名字,不该被忘记。他不是一个传奇,但他是那个夜晚里,沈阳唯一选择了主动抵抗的官员。 素材来源:息烽抗战历史人物 虎入笼中威不倒——黄显声 2025-08-23 22:28·动静新闻

0 阅读:0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