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外交部正式回应,咱们为了促进海内外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专门设立了”K字签证”,也就是青年科技人才签证,网友:严防阿三! K字签证并不是所有人随便都能申请的,申请人得是全球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相关学科毕业生,而且还要有本科以上学历,主要面向的是科技、工程、数学、理学这些领域。 就是把目标锁定在全世界大学和科研圈的佼佼者上,如果不是在学术圈里有点实力,本科学校不够知名,或者专业不符合,都很难过关。 中国其实一直对外籍人才签证有一套标准流程,K字签证只是增加了青年科技人才这条路径,没有因此降低选人的标准。 拿到K字签证以后,也并不是说马上就能在中国混得风生水起,国内大多数科技公司、高校和实验室,对外籍员工、研究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工作语言很大程度上还是以中文为主,对文化、语言、沟通力都是考验,科研能力本身还要能跟得上中国不断更新的技术舞台,没有真本事很容易被淘汰。 最近几年,各国都在“抢科技人才”,美国收紧工签和移民政策,对外籍科技人才变得更挑剔。 欧洲、日本都增加了高技能、高学历人群的吸引政策,中国现在不仅经济体量大,市场空间也很广阔,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全球有目共睹。 以前想吸引国际高水平人才,最大障碍往往是签证卡得太死,企业没发offer就没法过来。 现在多了“资格先行、工作后找”的选项,无形中降低了一些优秀青年被门槛卡死的概率,让他们可以先到中国来体验、考察再决定将来在哪里拼一把。 虽然政策放宽了,但现实中愿意来中国并且能留下来的优质外国科技人才有多少,还得看后续大环境。 毕竟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饮食、社交习惯和职业发展路径都挺重要,语言关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刚需。 政策的细化还没完全公布,比如能不能带家属,能不能自由转长期居留,科研创业支持力度多少,这些对优质人才来说都是硬指标。 如果这些配套没有跟上,与欧美等国家的吸引力比起来,效果可能会打个折扣,所以人才引进不是想着靠多引进几个人拉高总量,最终肯定是拼结构和质量。 实际上,中国本身培养能力很强,国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这几年硬件已经赶超许多国家,本土工程师、科学家的基数也非常大。 引进国际顶尖人才,更像是在丰富人才类型,给创新土壤增加新的“营养成分”。 对于那些“准创业者”、刚毕业又对中国充满兴趣想先观望的青年科学家,K字签证其实就是给了他们多一种尝试可能的机会。 有人可能用它申请创新项目,或者参与国家级大课题,有人可能加入创业公司或者自己启动新业务,谁能留下来,最终还得靠实力说话。 K字签证是中国科技创新开放的积极信号,但并不是放下所有门槛招人进来。 最终可以来到中国、留下来并混得好的,还是那些真正牛、有积累、有勇气愿意闯市场和行业的人。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新华网《外交部回应在普通签证类别下增设K字签证》
日本网红的一个帖子,不经意间不仅在日本疯传,更是在全世界疯传,隔着屏幕都感到可怕
【42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