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送豆豆上学,正在下楼梯时。他突然说了一句“我发现我们现在跟爸妈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同学老师在一起。” 看着他的背景,听着他那还有些稚嫩却异常认真语气,心里有那么一丝丝触动的。 他,一向被我习惯性指责的小男孩,其实也会有自己的思绪。 我想,此时我该说点什么的,也必须说点什么不是?“是啊,人随着年纪增长,与父母之间是越来越远的,因为长大了就慢慢独立了,会有有自己的生活。” 其实,我并不喜欢自己说的这段话,觉得并不好。可自从成为父母,我们总是自认为,在孩子面前我们是高知,我们要教育他,习惯性,孩子说了什么我们都要去说教。 “不,我长大了绝不那样,我要跟父母在一起,我还要生两个孩子,我让我们家热热闹闹的。”他的腿迈得很有力,扑登扑登往楼下走,可每一个我都听的很清晰。心脏再次被抽搐了一下,不知是喜还是悲。 到底什么才是教育? 其实我一直没能好好理解,教育是一场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爱?可,我们对孩子的爱真的没有附加吗? 嗷嗷待哺时的哭闹,会让我心烦意乱。瞒珊学步时的保护会让我觉得疲惫。 启蒙教育时,会让我觉得麻烦。初学乍练时,会让我气急败坏……,希望他听话,希望他安静,希望他自觉。 恨不得他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现在看,每一次在谈爱他时,都带着功利心。 都说80后的父母,擅长自醒和反思,有知识文化,懂得迂回。 可有时候我在想,所有的迂回和自醒最终都会给自己找一个很好的理由自洽了。——我都是为他好。 再回头想,孩子对我的爱呢?纵然斥骂到歇斯底里,晚上他还是会紧紧搂着我的脖子喃喃自语“妈妈。” 纵然带着情绪懒得理他,他还是会说,“妈妈,你等我,我给你打伞。” 所以,是我们在教育,还是我们在受教育。 “55387”。这个数字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一个与孩子沟通的密码。 他说人与人在情感与态度的沟通中,55%的信息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的。 38%的来自语气语调,只有7%取决于说话的内容本身。 当时看到这段话时,脑子猛地触动。我不就是如此吗? 在批评孩子时,怒目圆瞪,唾沫星子满天飞。可在夸奖时,惜字如金。连表情都不敢投入太多,生怕孩子骄傲。 我总以为,动作激烈,语言尖锐,他就能知晓错误。其实,他接受的只有那55%的动作,和那33%的声音,剩下的7%的良苦用心淹没在非语言的信号里,最后导致我们不断的在重复这55337,理由是:屡教不改。 上周跟一老师聊天,她说,我们的父母多是不善于赞美孩子的,在他们眼里,赞美会让人骄傲,不断的打击才是教育。以至于我们现在,也总是吝啬于赞美孩子。她说,正是她知道这种感受,所以她每天都去刻意练习,去发现学生的优点,每天都去赞美表扬她们。 她让我也要刻意练习,每天都去赞美孩子,一定会发现他们远比我们自身优秀的多。 所以,今年,我时常在思考,过去我是否太过于执着于以理服人的教育态度。 其实,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是“关系比教育更重要。”“动之以情远超以理服人。” 如果每天我们都跟他们说一声“你的努力我看见了,我为你感到骄傲。”是不是更有机会让孩子成为一个内核稳定有自信更善于处理自己情绪的人。
似乎很少有妈妈教过女儿如何生存呀
【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