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9月29日报道:“由于担心一旦与中国爆发战争,导弹库存将不足,五角大楼希望导弹制造商将12种关键武器(例如爱国者拦截弹、SM-6、LRASM、JASSM、PrSM)的产量提高一倍或四倍。导弹的制造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洛克希德、雷神等增加员工,扩建工厂。供应商询问如何在6-24个月内实现2.5倍产量;私人资本和许可选项已列入考虑。” 评几句:五角大楼以“对华战争”为借口激进扩产,本质是其维系全球军事霸权、推行对抗性战略的体现,将中国塑为“假想敌”的意图昭然若揭。 从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以呼应历史上的扩张时代,到在美日联合演习中直接将中国标注为假想敌,再到借导弹扩产渲染“对华战争风险”,美方这套“制造威胁—强化威慑—巩固霸权”的逻辑链条清晰可见。美国建国249年仅有16年未打仗,而历史上“战争部”存在的158年间正是其通过军事扩张实现霸权跃升的阶段,如今重拾这一逻辑,本质是想复制过往靠军事优势维系主导地位的路径,用对抗性叙事掩盖其霸权焦虑。 因此,导弹扩产绝非单纯的“补库存”,而是为推行对华对抗性战略筑牢武力基础。美军正通过印太岛链体系、关岛导弹发射井扩建、菲律宾新增军事基地等部署,在西太平洋构建“战争同心圆”,这种前沿军事存在必然需要海量弹药支撑。LRASM、JASSM等导弹的产能翻倍计划,与“堤丰”陆基中导系统在日本的实战部署形成“装备—部署”闭环,实质是将军事资源前置,为其“一体化威慑”理念提供弹药保障。这种以“备战”为名的扩产,将地区安全推向“以武拒谈”的危险边缘,彻底背离了和平发展的国际共识。 不管怎样,美军导弹扩产计划始终受制于供应链短板。其近78%的武器系统依赖锑、镓等关键矿产制造,而这些矿产的全球供应主导权在中国手中,仅导弹防御领域对中国供应商的依赖度就达11.1%。以“爱国者”导弹为例,其导引头所需稀土80%依赖中国进口,即便波音紧急扩建工厂,年产量仍仅600-650枚,远难填补万枚级订单缺口。这种“去工业化”导致的产业空心化,让美军陷入“想扩产却无米下锅”的悖论,所谓“供应链自主”在短期内只是空谈。
中国有意赶走“堤丰”中程导弹系统,美日不听劝!美日布置的这个“堤丰”中程导弹系统
【16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