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不再让中国转让高铁技术,起初越南觉得各国都会抢着来修他们的高铁,所以想来一个 “一桃杀三士”,让几个国家斗来斗去,然后越南坐收渔翁之利。但是越南跑遍了全球,发现根本没人搭理他,就很是尴尬。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海峡网2024年6月27日报道,越南在6月份表示自己在铁路设计、建设和技术转让方面还需要中国的协助。 越南的高铁梦,起初是打算以一场声势浩大的国际招标开场,河内到胡志明市,全长一千五百多公里,被越南视作“通往现代化”的象征。 650 亿美元的预算,足以让任何发展中国家望而却步,但越南政府却信心满满,认为只要抛出橄榄枝,各国企业就会蜂拥而至。 他们的算盘打得很精:让各方竞相压价,顺便逼着对方吐出核心技术,几年之内实现从零到一的飞跃。 现实给他们上了第一课,日本是最早的接触对象。越南代表团满怀期待地飞到东京,却直接开口要全套技术,从列车制造到信号控制,外加一笔低息、长期贷款。 条件几乎等于“白拿”,可日本人并不糊涂,核心技术是几十年研发成果,怎么可能轻易拱手让人? 更别说贷款条件,他们能给的远比越南要求的苛刻,谈判不到几轮,就卡在根本无法妥协的节点。 随后越南转向德国,德国人的反应更直白,甚至有些冷酷。 西门子代表翻开清单,先指出越南的根本问题:轨距混乱,七成铁路还在用落后的米轨,要换成国际标准轨,至少得花十年时间打底。 再加上缺乏工程师,连信号系统调试都没人能胜任,在这种情况下,别说高铁运营,连前期准备都做不到。 至于技术转让,德国人态度明确——最多给点施工经验,至于牵引和控制系统,免谈。 还顺带提出要控股合资公司,让越南瞬间明白自己根本没有议价权。 法国的态度要温和一些,提出先建一段一百公里的示范线,算是摸索经验。 但这和越南想象的“全线起跑”差得太远,更令越南不满的是,法国只愿意转让一些运维知识,而真正昂贵的列车制造技术,则要求在本土完成。 这样一来,即便建厂也要巨额投入,还要依赖法国供应零部件,算下来根本不划算。合作谈判最后不了了之。 眼看几家都不接招,越南把希望压到中国身上。 毕竟中国在高铁建设上的成绩摆在那里,从青藏高原到云贵山地,再到京沪大动脉,都已证明了技术的适应性。 中国企业提出的合作方案也相对全面:设计、施工、设备供应、人才培训全覆盖,还可以在越南建立维修基地。 然而,越南却开出了更苛刻的条件:要求让利,要求转让核心代码,还要承诺在五年内帮助实现九成零部件国产化。 听上去很美,但在缺乏产业链基础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离谱的是,他们只愿意自己掏两成资金,其余八成都指望中国提供无息贷款,这一系列要求,最终让谈判以失败收场。 故事走到这里,越南才逐渐发现,高铁并不是商场里讨价还价的商品,而是一整套对国家综合实力的考验。 中国修高铁之前,花了二十多年完善普速铁路网,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工程师和施工队伍,日本的新干线,从开通到全面掌握技术,也走了三十年路。 相比之下,越南全国专业铁路工程师还不到两千人,轨距标准化率不足三成,财政收入才七百亿美元,却妄想吞下一个六百五十亿美元的超级项目,这本身就脱离了现实。 2024 年中,越南交通部不得不对外宣布南北高铁项目“暂缓推进”,官方的说辞是“尚未找到合适的合作方”,但外界都明白真正的原因是条件太苛刻,要求太不切实际。 别人不是不愿意合作,而是压根无法接受他们的“霸王条款”。 其实这背后折射出的,还有一种复杂心态,越南长期坚持米轨制度,本意是出于地缘防御的考虑。 但眼下,随着邻国泰国、老挝纷纷与中国合作引入标准轨,他们再也无法逆潮流而行。 问题是,越南既想借机赶上现代化,又害怕在战略上过度依赖中国,于是走上了骑墙的道路:一边摆出高姿态,要求核心技术,一边又拉韩国、日本入场,企图形成制衡。 但这些算盘最终都落空,因为在国际合作的大项目上,实力不足就是最大的硬伤。 越南的经历,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提了个醒,现代化没有捷径,高铁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产物。 要想实现梦想,必须先打牢地基:基础设施标准化、专业人才储备、产业链配套,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否则,再巧妙的算计,再漂亮的口号,最后都可能换来一地鸡毛。 高铁这条路,对越南而言,还远未到终点,但至少有一点已经很清楚:核心技术不是靠喊价得来的,真正的实力,只能靠时间与积累换来。 想走捷径,只会被现实迎头痛击!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留言。
扎心了!加拿大网友看到一名印度博主得意洋洋、摇头尾巴晃的样子,就放话让他“滚出加
【1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