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马伟明院士提出的 2 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设想,植根于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基础。 马伟明团队可不是第一次搞电磁发射了,早在上世纪就盯着这块硬骨头啃。他们花十年搞定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早就装在海军舰艇上了,这玩意儿相当于电磁设备的 “超级心脏”,能稳定输出大电流,给电磁发射提供持续动力。 就拿福建舰来说,上面的电磁弹射系统用的就是这套技术,能在十秒内把飞机从静止加速到 180 节,不管是 30 多吨的重型战斗机,还是百公斤的无人机,都能精准弹射,这效率比传统蒸汽弹射高了十倍还多,蒸汽弹射效率才 6%,咱们这能到 60%,连美国福特号航母都比不上,他们那电磁弹射故障率高达四成,咱们的都过了千次测试了,稳得很。 还有新造的 055B 驱逐舰,也装了这套系统,四台燃气轮机加起来 26 万马力,10 秒就能给电磁炮凑够 120 兆焦耳的能量,充能效率 98%,这可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马伟明院士他们早就把电磁发射的门道摸透了,知道怎么储能量、怎么控电流、怎么让设备稳定干活,这些都写进专业论文里,连海军工程大学都开了专门的电磁发射专业,培养能上手的人才,这技术根基真是扎得深。 可再好的技术,到了青藏高原也得面对现实的考验,先不说花钱多少,施工这关就难如登天。那地方可不是平原,是板块交界的地震带,8 级以上的地震都有记载,还全是落差几千米的峡谷,滑坡泥石流说来就来。 就说修川藏铁路吧,那也是超级工程,工人在海拔 4400 米的隧道里干活,氧气只有平原的一半,每人每天只能干俩小时就得轮换,不然身体扛不住。要是建 2 公里的电磁轨道,得挖地基、铺轨道、装设备,这些活儿在高原上效率得打对折。 更麻烦的是温度,冬天能到零下 23 度,普通混凝土浇下去就冻裂,得用特殊配方还得保温,光这一项成本就得涨不少。 轨道本身也娇贵,马伟明团队提的分段式设计虽然灵活,但得用特殊合金才扛得住高原的温差和腐蚀,轨道间的协同还得毫秒级控制,这在平原都不容易,到了信号不稳定的高原更难办。 想想怒江特大桥施工,吊装几百吨构件要毫米级精度,风速大点就晃得厉害,电磁轨道的安装精度要求只会更高,这施工难度简直是跟老天爷较劲。 再说说钱的事儿,那可不是小数目。雅鲁藏布江一个 51 万千瓦的藏木电站就花了近百亿,下游的水电工程更是要 1.2 万亿,川藏铁路 1800 公里花了 3600 亿。电磁发射轨道看着就 2 公里,可配套的东西多了去了。 首先得有大电源,虽然雅鲁藏布江有水电,但电磁发射要的是瞬间爆发的能量,跟水电持续输出的不一样,得装超级储能设备,美国福特号用的飞轮储能,咱们青岛地铁也有类似的,但要满足 2 公里轨道的需求,储能系统的成本就得好几亿。 还有轨道材料,得是抗磨损、抗高温的特殊钢材,每米造价比普通铁路轨道高几十倍。再加上施工要用的专用设备、工人的特殊保障、后期的维护成本,算下来这笔账确实吓人,专家说造价太高那是一点不夸张。 其实懂行的都知道,这设想的技术内核是靠谱的,马伟明团队搞的电磁发射技术本来就有 “更高更快更强” 的本事,发射效率能到 50%,比传统火药发射高多了,速度还能轻松突破每秒一公里。 但再好的技术也得看用在哪儿,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太极端,施工和造价的难题暂时还绕不过去。 不过咱也不用灰心,他们团队已经把技术用在了航母、驱逐舰上,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突破。说不定将来储能技术进步了,高原施工有了新法子,马伟明院士的这个设想还真能有实现的一天。 现在咱们该骄傲的是,中国在电磁发射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面,这背后全是马院士团队几十年如一日的硬拼,这份实力才是最可贵的。
贬低老美的F35蒸汽弹?省省吧!我们的福建号电磁弹了仨之后,很多对比F35蒸汽
【17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