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亲自“督战”,向中国开放“压箱底技术”,可惜一切为时已晚。 2024年9月6日,俄罗斯彼尔姆联合发动机工厂内灯光通明,空气里弥漫着金属与机油的气息。 普京身穿深色西装,穿行在巨大的机床与测试平台间,眉头微蹙。 他伸手触摸一台正在组装的PD-26发动机外壳,冰冷的金属表面映出他凝重的面容。 随行的俄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向媒体宣布:“俄罗斯已准备好为中国C-929宽体客机提供核心部件,包括复合材料主翼、尾翼和PD-26发动机。”这番话看似慷慨,却像一封迟到的情书,写在了关系破裂的信纸上。 时间倒回11年前,2013年,中俄携手启动CR-929项目,誓言打造一款能与波音787、空客A350抗衡的宽体客机。 彼时,中国航空工业尚在追赶,俄罗斯则凭借苏联遗产占据技术高地,谈判桌上,俄方工程师习惯性将图纸向后挪动半分。 会议间隙,他们用“我们有过安-124和伊尔-96”的辉煌故事,暗示合作应以俄标为主导。然而,蜜月期终被现实刺破。 俄方坚持C-929必须采用PD-35发动机和俄制航电系统,甚至提出“双轨制”,国际版与俄专用版并行,以确保核心技术不外流。 2023年,中国宣布将CR-929更名为C-929,收回项目主导权,莫斯科的会议室里,俄方代表沉默地收起文件,他们或许未曾料到,一场更严峻的风暴已逼近国门。 西方制裁的绞索越收越紧,三年间,俄罗斯航空工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 曾经骄傲的“苏霍伊超级喷气机”(SSJ)项目几近停摆,生产线上的工人从每月组装3架降至全年仅交付1架,MS-21客机虽靠国产PD-14发动机勉强飞行,但复合材料供应链断裂后,机翼不得不退回金属材料。 普京的此次视察,被解读为“技术求生”的紧急信号。 PD-26发动机(推力26吨,基于停滞的PD-35改进)本是俄方压箱底的筹码,如今却需总统亲自督战才能推进。 然而,中国的天空已换了颜色,长江系列发动机的研发如火如荼,CJ-1000A已在运-20平台上完成多次试飞,银白色叶片撕裂云层的画面频频亮相。 更先进的CJ-2000计划于2028年适航,其设计指标直指国际顶尖水平,上海浦东的C-929设计中心内,大屏幕上滚动着国产航电系统的测试数据,工程师们用“长征九号”火箭的复合材料经验,讨论着机翼减重方案。 一位项目负责人平静地说:“合作可以谈,但规则必须由我们定。” 俄罗斯的开放背后,是无奈的战略误判。十年前,他们视技术为锁链,生怕中国学会“炼金术”,十年后,当自己陷入寒冬,才想起递出火柴,却发现对方早已筑起壁炉。 消息传出后,华盛顿迅速行动,2024年7月,美国国会代表团四年来首次访华,代表团成员私下透露:“我们必须避免中俄技术联盟成为第二个‘RD-180事件’。” 曾几何时,美国宇宙神五号火箭依赖俄罗斯RD-180发动机,这一软肋至今让五角大楼如鲠在喉,如今,中国不仅摆脱依赖,更开始制定标准,C-929的适航认证体系完全对标中国民航局标准,而非亦步亦趋追随欧美。 国际观察家注意到一个意味深长的对比,普京在彼尔姆工厂强调“合作共赢”时,中国商飞的设计师正将C-929的模型送入风洞,舱门内侧刻着“自主可控”的篆体小字。 从巴西到东南亚,多国航空公司开始咨询C-929的采购条款,他们关心的不再是“用了谁的技术”,而是“中国如何保证全生命周期成本”。 历史的天平已然倾斜,俄罗斯从技术输出方沦为合作求助者,中国则从学生蜕变为考官。这场迟到的技术开放,像一场错过季候的雨,未能滋润幼苗,反而印证了土地的肥沃。 普京的督战与曼图罗夫的宣言,终究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大国竞争的残酷逻辑,核心技术领域的窗口期从不等人。 俄罗斯因保护主义错失战略机遇,中国用十年苦修赢得主动权,如今,C-929的航迹即将划过天际,而那台被郑重推介的PD-26发动机,或许只能成为博物馆里的一则注脚,讲述着一个关于“太迟”的故事。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