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菲律宾农业部长劳雷尔宣布将原定60天的大米进口禁令延长时间,并提高进口关税,从15%提高到35%。 这事儿的起因,是菲律宾国内大米价格跌得太狠,今年稻谷收购价最低跌到每公斤8比索,可农民种一亩地的成本就得12-14比索。 总统马科斯去印度访问的时候拍板:从9月1号开始,60天内不许进口大米,想靠减少进口量把米价拉上去,结果才过了25天,政府就改口了,禁令接着延长,关税还得涨,理由从“控通胀”变成了“保护农民”。 其实这政策反复也不是头一回了,去年7月,菲律宾通胀率飙到6.1%,政府赶紧把大米关税从35%降到15%,今年6月还继续低关税;现在突然180度大转弯,说到底还是农民闹得太凶。 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菲律宾产了900多万吨大米,库存多得是,可稻谷价格却跌到八年最低,农民都快种不下去了。 政策一变,最先倒霉的是碾米厂,菲律宾的小碾米厂一直靠进口糙米掺着本地米加工,本地稻谷杂质多、成本高,进口糙米便宜又稳定,现在关税从15%涨到35%,每吨进口成本多了2000比索,利润直接被压到盈亏线。 东南亚的粮商也懵了,越南粮商之前把四成出口量卖给菲律宾,禁令一延长,订单全跑非洲去了,越南工贸部赶紧让企业调策略,可粮商们已经开始琢磨:这菲律宾市场还能不能做? 政府说这是为了保护农民,可副作用马上就来了,关税一涨,进口米肯定跟着贵,再加上禁令导致供应减少,菲律宾的通胀率怕是要再往上蹿,去年低关税的时候,米价降了15%,老百姓还能松口气;现在政策一反转,底层家庭的日子更难过了。 更搞笑的是政策模糊,劳雷尔死活不说禁令要延长多久,就说“怕贸易商囤货”,这下市场全乱了:碾米厂不敢进货,零售商不敢定价,农民也不知道该不该接着种。 菲律宾这波操作,简直像小孩过家家,今天说要保护农民,明天怕物价涨又改口,结果两边都没讨好。 先说农民,米价跌到8比索确实惨,但靠关大门、涨关税真能解决问题吗?去年降关税是为了压通胀,今年涨回去又推高物价,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更关键的是,农业基础太差了,补贴发不下去,收购渠道乱成一锅粥,就算禁了进口,农民也未必能多赚钱,就像盖房子,地基都没打稳,光在墙上刷漆有啥用? 再说老百姓,米价一涨,穷人连饭都吃不起了,菲律宾本来通胀就高,现在米价再飙,面包、米粉都得跟着涨,底层家庭的日子更紧巴了,社会要是不稳定,政府能好过吗? 最逗的是政策模糊,禁令延长多久?关税涨到35%还是更高?政府不说清楚,市场只能瞎猜,结果碾米厂停工,粮商跑路,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人,这就像开车不认路,光按喇叭有啥用? 说到底,大米问题不是靠“禁”和“涨”就能解决的,要真想帮农民,得把补贴、收购、仓储这些基础工作做好;要真想稳物价,得平衡好进口和自产的关系,现在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后可能两头都不讨好。 菲律宾这出“大米禁令”大戏,给所有发展中国家提了个醒:农业政策不能光看眼前,得算长远账,否则,折腾来折腾去,受伤的永远是老百姓。
菲律宾大变天,二号人物小马科斯亲戚被赶下台,将迎来亲华总统。今年九月,菲律宾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