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载着中国提供的人道主义救援物资5.5万个食品包的大卡车开进加沙,饥饿的民众一路追着,一切顺利。没有人敢动粗! 那辆载着5.5万个中国食品包的卡车开进加沙时,掀起的尘土里都藏着生存的重量,几万双眼睛死死盯着车厢上的中国国旗,那种安静的渴望比任何喧嚣都更有冲击力。 这幕秩序井然的画面,得先放进加沙那片饿到极致的土地里才能看懂——联合国早就确认,这里超过50万人正陷入饥荒,这是中东第一次被正式标注“饥荒”地带,215万总人口里96%都处在严重粮食不安全状态,每天能吃到的东西折算下来还不到1500卡路里,连维持基础生命都不够。 自冲突爆发以来,已经有273人直接死于饥饿或营养不良,其中112个是孩子,那些追着卡车跑的身影里,说不定就有曾靠草木和受污染的水填肚子的人。 中国这批食品包可不是随便凑数的,每个都有50公斤重,里面装着大米、白糖、食用油和罐装食品,刚好能撑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的活计。 但这批“救命粮”能到加沙人手里,简直是闯过了层层关卡。从今年2月启运开始,大部分物资被困在约旦边境足足四个月,以色列检查站的士兵拿着枪盯着,每辆车都要经历数小时开箱检查,有时候还会以“疑似夹带非食品物品”为由扣留物资。 3月的时候就出过岔子,整批物资被以方扣下,加沙南部难民营直接断粮两周,有家庭只能靠喝水续命,孩子饿得肚子都鼓了起来。 后来司机们想出了办法,提前撕掉食品包的塑料膜,把米袋露出来方便检查,还把车队拆成小组分批出发,生怕一次被扣光,就这样一点点把5.5万个包裹挪进了加沙。 能看到排队的秩序,更藏着饿到极致的清醒。加沙人太清楚物资有多金贵,联合国说每天至少需要500到600辆卡车的物资才够,可以色列每天只放70辆左右进来,缺口大到吓人。 中国这6万个食品包平均到215万人头上,39个人才能分到一个,根本不够塞牙缝。在拉法难民营,有人拿到食用油立刻就去换婴儿奶粉,白糖都成了伤口消毒的替代品,谁都知道乱抢只会让更少人活下去。 负责分发的联合国志愿者说,这些食品包常常要拆成好几份救济更多家庭,大家心里都有杆秤,与其争得头破血流谁都没份,不如守着秩序多救一个是一个。这种默契不是天生的,是无数次断粮和失望攒出来的生存智慧。 对比之下,国际上不少救援真的只剩喊口号的本事。欧盟去年给巴勒斯坦的援助喊到1.6亿欧元,却要盯着受援方“整改”才肯给钱,附加条件一大堆。 美国更有意思,一边说要提供援助,一边继续给以色列卖武器,还和以色列一起搞了个“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把联合国这些老牌救援组织都排除在外。这个基金会的首席执行官干了一天就辞职,说根本做不到公正分发,结果真的出了事——5月底刚开始运转,就有民众顶着烈日步行10公里去领物资,现场乱成一团,以军还朝人群开枪,光6月17号一天就打死34人,至今已经有300多人在领援助时丧命。 加沙人骂这种分发是“羞辱”,比起中国卡车直接开到街头的实在,那些裹着政治算计的援助确实像场虚伪的表演。 中国的救援从来不是临时起意的作秀,去年就给加沙送过40车救灾和医疗物资,这次的食品包更是从义乌的仓库里24小时内就备齐货,靠着“经约旦中转”的陆路路线,绕开了以色列的海上拦截。 约旦哈希姆慈善组织的人跟着车队跑,熟悉每个检查站的规矩,就算6月约旦河西岸出事后通道被封两周,也没放弃协调。 司机们更是把卡车当成移动的家,60岁的埃及司机穆罕默德·巴苏尼在拉法口岸的沙尘里守了好几天,50岁的约旦司机哈立德·贾巴尔握着方向盘的手心全是汗,他们知道自己拉的不是普通货物,是每个食品包背后几个人的命。 那些追着卡车的身影里,藏着对“实在”的认可。加沙黑市上,一袋中国援助的大米能换10倍价格的香烟或药物,米袋都成了硬通货,但就算这么值钱,也没人敢抢。 有妇女拿到食用油,第一时间不是自己留着,而是拿去换止血绷带,她们见过太多因物资分配混乱丧命的人,更懂中国卡车带来的不仅是食物,还有尊重——没有附加条件,不搞身份审查,就是单纯给饿肚子的人送吃的。 9月23号那天,加沙南部还有两处分发点遭袭死了17人,可面对中国的物资车,大家还是自觉排起队,这种秩序里藏着的,是对真正人道主义的回应。 国际社会总在安理会开会上争论不休,中国代表耿爽敦促以色列开放通道,英国加拿大忙着承认巴勒斯坦国,美国却在背后卖武器,唯有中国的卡车实实在在碾过废墟,把5.5万个食品包送到了最需要的地方。 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就是把该给的东西送到该给的人手里,可在加沙这片被政治博弈裹挟的土地上,这种简单直接反而成了最稀缺的品质。当那些印着“YIWU CHINA”的食品包被拆开,大米的香气混着尘土飘散开时,加沙人盯着的不仅是食物,更是绝境里少有的、不带算计的希望。
记者提问:“全世界只有你有能力说服内塔尼亚胡摧毁加沙,结束在那的饥荒与平民杀戮。
【40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