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要求中国开放稀土市场不是一次两次了。从G7峰会的联合声明,到双边贸易谈判的桌案上,他们翻来覆去就那几套说辞,一会儿喊“全球供应链安全需要共同保障”,一会儿扯“技术垄断不利于公平竞争”,核心诉求说白了就是让中国把稀土精加工的技术拿出来,供他们随便用。 中美四轮经贸磋商下来,中方都没有在稀土出口管制问题上松口,这让七国集团和欧盟如坐针毡。这几个月,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满世界找稀土,但找来找去,最终都会找到中国这里来。 全球稀土储量其实不算少,美国、澳大利亚、印度都有不小的矿脉,但有意思的是,这些国家大多只做原矿开采,把最难最关键的精加工环节丢给了别人。 中国不仅承担了全球 90% 以上的稀土分离提纯,在永磁材料、靶材这些高端产品上更是独占鳌头,像钕铁硼磁体的生产技术,中国企业的成品合格率能达到 98%,而欧美企业至今还卡在 85% 的瓶颈。 2025 年 4 月中国刚发布新管制措施,把钐、钆、铽等七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纳入出口许可管理,欧美立马炸开了锅,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隔天就发声明说 “这会影响电动车产业链稳定”,可他们绝口不提自己花了十年都没突破的稀土永磁体精加工技术。 再说说 “公平竞争” 的说法有多站不住脚。中国的稀土精加工技术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上世纪 80 年代起,国内科研团队花了近四十年攻克溶剂萃取分离技术,光专利就申请了三千多项,仅北方稀土一家企业就有 200 多个核心技术储备。 而欧美企业早年要么依赖廉价进口,要么把研发重心放在了别的领域,等到新能源和军工产业急需高端稀土产品时,才发现自己根本跟不上。 就拿美国来说,2024 年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加工品占比还高达 82%,其中用于 F-35 战斗机发动机的镝合金,100% 依赖中国供应。这种自己不投入研发,反而要求别人开放技术的逻辑,实在算不得 “公平”。 他们的焦虑从贸易数据里看得更清楚。2025 年一季度,欧盟从中国进口的稀土精加工产品同比降了 18%,主要就是因为新管制措施实施后,出口许可审批时间比之前多了 15 个工作日。 法国某航空航天企业就公开抱怨,因为缺了中国的铽氧化物,他们的卫星导航组件生产线停工了一周,损失超过 2000 万欧元。 更让欧美头疼的是,中国管制的不是原矿,而是已经加工好的高附加值产品,像含钐的合金、氧化镝混合物这些,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电池、风力发电机和精密仪器的生产,这才是戳中他们痛点的关键。 其实中国的管制措施完全是国际通行做法,这些被列入清单的稀土物项大多具有军民两用属性,比如金属镝能用于导弹制导系统,钕铁硼磁体能造隐形战机的雷达部件。 2025 年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明确说过,出口管制是为了履行国际防扩散义务,而且并没有完全禁止出口,只是要求企业申请许可,报关时注明管制编码就行。可欧美对此选择性无视,反而联合施压,甚至威胁要在世贸组织提起诉讼,这种双重标准实在明显。 欧美自己也不是没试过突围。美国 2024 年拨款 12 亿美元建了本土最大的稀土分离厂,结果试生产时分离纯度始终达不到军用标准,最后还是得从中国采购萃取剂。 欧盟搞的 “稀土联盟” 拉了 11 个国家参与,计划到 2030 年实现 20% 的稀土加工自给,可截至 2025 年中,联盟内企业的精加工产能还不到中国的 3%。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短期内根本离不开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所以才急着用各种说辞施压,想让中国放弃技术保护。 从 G7 峰会的集体表态,到单个国家的单独谈判,欧美这几年的套路从来没变过。但中国的态度也很明确,技术可以合作,但得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想不劳而获拿现成的,显然不现实。 毕竟在稀土精加工这个领域,中国的技术优势是几十年积累出来的,不是靠 “开放” 就能随便分享的,这或许就是欧美喊了这么久却始终没如愿的根本原因。 在这场稀土博弈中,中国手握技术优势和供应链主导权两张王牌。欧盟若不能摒弃双重标准和保护主义思维,终将损害自身利益。稀土之争不仅是贸易问题,更是科技主导权之争,其结果将深刻影响全球高科技产业格局。 信源:环球网
☁美国GDP数据有问题?有人分析了中美GDP的统计差异,发现中国的GDP统
【7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