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纽约会见美国知名企业代表,并表示除了美国之外,乌克兰还将在欧洲和中东建立出口平台,并且已经得到非洲国家的报价。 泽连斯基这次在纽约会见美国知名企业代表,本质上就是一场带着技术筹码的“融资路演”。 他手里攥着乌克兰无人机产业的产能数据和三百多家科技公司的资源清单,嘴上说着要在欧洲、中东建出口平台,还拿非洲国家的报价当引子,核心目的就一个——从美国企业兜里掏真金白银。 毕竟乌克兰现在最缺的不是技术蓝图,而是把蓝图变成现实的资金,这一点泽连斯基自己也说得明明白白。 先看他反复强调的“强大无人机生产能力”,这确实不是空口白话。 根据今年4月泽连斯基在最高统帅部会议上披露的信息,乌克兰正在最大限度提升无人机产量,仅年初以来就造出了20多架光纤控制系统的新型无人机样品,11家企业已经掌握了这类技术,目标是大规模量产。 而到去年年底,乌克兰无人机产能更是突破了400万架大关,形成了以200余家企业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其中70%的企业都把FPV无人机作为拳头产品。 这些数据听起来很亮眼,但背后藏着的现实是,2014年之后成立的50多家无人机企业,到2020年底就只剩5到6家能持续运营,现在的产能爆发很大程度上是靠监管松绑和外部需求倒逼出来的。 即便如此,资金周转和产品质量问题依然困扰着不少企业,想要维持这种产能扩张,没有持续的资金注入根本玩不转。 至于那三百多家科技公司,更像是泽连斯基拿出的“潜力股”清单。他说今年可以向帮助乌克兰的国家开放新技术出口,还明确表示技术不会流向俄罗斯及其关系密切的国家,这既是在表忠心,也是在画饼。 毕竟俄罗斯早就对乌克兰实施了石油及石油产品出口禁令,还禁止进口乌克兰的机械制造、轻工业和金属加工产品,双方的技术和贸易壁垒本就存在。 泽连斯基把“技术出口”作为筹码,就是想让美国企业看到,投资乌克兰不仅能拿到矿产资源的优先权——就像今年4月美乌联合投资基金协议里写的那样,还能在未来的技术市场上分一杯羹。 但问题在于,这些科技公司大多是初创企业,抗风险能力本就薄弱,在战时状态下,想要实现稳定的技术输出和盈利,难度可想而知。 所谓的“在欧洲和中东建立出口平台”,目前更像是一个待落地的框架。 泽连斯基提到已经得到非洲国家的报价,这大概率是一些对低成本无人机和基础技术有需求的订单,但这些订单的规模和利润,远不足以支撑乌克兰科技产业的长期发展。真正能撬动资金的,还是美国市场。 他心里很清楚,美国企业最看重的不是非洲的小订单,而是乌克兰的矿产资源和战略地理位置。 今年9月,美乌联合投资基金正式启动,双方各自注资7500万美元,初始规模1.5亿美元,首批重点项目聚焦能源、基础设施和关键矿产领域,目标是2026年底前落地3个项目。 这个基金其实就是泽连斯基这次纽约之行的“前期铺垫”,他想通过展示无人机和科技产业的潜力,吸引更多美国企业加入到这个基金或者单独投资,毕竟1.5亿美元对于乌克兰的重建和产业升级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而他反复强调的“加强防空是主要优先事项”,则是在打“安全牌”。 一方面,这是在向美国政府和企业表明,乌克兰当前面临的安全压力依然巨大,需要更多的军事和经济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投资乌克兰的科技产业,尤其是无人机和防空相关技术,不仅有经济回报,还有战略价值。 毕竟美国对乌克兰的军援本身就计入了联合投资基金的投资,这种“军援换资源”的模式,美国企业早就尝到了甜头。 但泽连斯基也有自己的尴尬,今年3月他到访白宫时,本计划和美国签署矿产协议,结果因为分歧爆发激烈争吵,午餐会和协议签署仪式都被取消,他只能提前结束美国之行。 这次在纽约绕开政府直接对接企业,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曲线救国”,希望通过企业的压力来推动美国政府和资本的进一步投入。 说到底,泽连斯基这场纽约之行的逻辑链条很清晰:用已有的产能数据证明技术实力,用出口平台和非洲订单展示市场潜力,用防空优先事项强调战略价值,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资金不足这个最大难题。 但现实的挑战也摆在眼前,美国企业不是慈善家,他们更看重实际的回报和风险控制。虽 然联合投资基金已经启动,但后续能否吸引更多资金,还要看首批项目的落地情况,以及乌克兰战局的发展。 毕竟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下,再亮眼的产能数据和技术蓝图,都可能随时面临中断的风险。泽连斯基想靠技术和资源换资金,这条路能不能走通,还得看美国企业愿不愿意赌一把,更得看乌克兰能不能给这些投资者足够的安全感。
就在刚刚泽连斯基扔出一颗重磅炸弹!9月24日,泽连斯基在联合国讲台上表态,
【200评论】【8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