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台了可以说实话了!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警告美国:“中国的科技、军事和经济实力远比美国想象的更为强大,美国不能继续低估中国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这话一出,立刻引发了关注。毕竟,他可不是普通评论员,而是亲身在中国工作过的人。更关键的是,他不是光凭感觉,而是用数据、用亲眼所见来提醒美国别再活在幻觉里。 伯恩斯提到一个细节,让人印象特别深。他从北京坐高铁到上海,1000公里的路程,4个半小时就到了。整个过程平稳、准点,座位宽敞,服务到位,电脑办公一点不受影响。对他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出行,更像是一场“震撼教育”。 反观美国的铁路,就显得有点尴尬。美铁最有名的一条线,从纽约到芝加哥大概1200公里,居然要跑19个小时,而且经常晚点。美国还喊了十几年的加州高铁计划,预算从680亿美元涨到1280亿美元,折腾了半天,连100公里都没修完。 这种对比,就摆在眼前。中国的高铁总里程超过4.5万公里,占了全球一半以上,准点率超过98%。而美国铁路,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伯恩斯说得直白,美国别再觉得自己啥都好,在基建上,中国早就把美国甩开了。 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发展理念的差距。中国搞基建,讲究“快、实用、带动发展”。一条高铁修通了,不仅方便出行,还能带动沿线城市经济。美国的基建则经常被党派争斗、环保诉讼、利益集团拉扯,效率慢得让人着急。 伯恩斯还提醒,美国不能忽视一个很关键的点——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 他拿出了一组对比数据:中国大学里,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的学生比例大约是34%,美国只有5.6%。差距摆在那里,而且这是长期趋势。 中国年轻人更愿意去学数理化,大学不断扩招理工科,美国的年轻人则更爱往金融、艺术、传媒这些方向走。 这意味着什么?简单说,未来的科技竞争不只是拼钱,还得拼人。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靠的就是源源不断的工程师、科研人员。如果美国在这块越来越“失血”,而中国在不断“造血”,那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而且,中国的科研成果跟产业结合得很紧。比如芯片,美国出了个520亿美元的“芯片法案”,结果大半资金被资本拿去炒股票、建厂房,真正搞研发的没多少。中国则是“高校研究+企业转化+国家托底”,实验室里出来的新成果,很快就能变成量产产品。 正因如此,中国在量子计算、超导材料、人工智能芯片等前沿领域的专利数量已经追上甚至超过美国。那些总说“中国靠抄”的论调,在事实面前显得越来越站不住脚。 说到军事,伯恩斯的态度更直接。他批评美国一些人老爱说“中国军队40多年没打仗,没有实战经验”,这种说法非常危险,因为它低估了中国的真实军力。 他亲眼见过中国的演习:无人机成群出动,高超音速导弹“说打哪就打哪”,网络攻防静悄悄就能完成。再看看中国已经投入的装备,歼-20战机、航母舰队、东风系列导弹,规模都在不断扩大。 而美国军队虽然每年军费是世界第一,但面临的问题不少:装备更新慢,后勤链条依赖多国,稀土等关键材料都要从国外进口。相比之下,中国的军工体系基本是自主可控,从矿产到精密部件,自己能打通全链条。 伯恩斯还透露,五角大楼内部的推演显示,如果台海发生冲突,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基地,很可能在第一时间被中国的精准打击“清零”。这不是恐吓,而是基于中国航天、AI、材料等技术整合后的真实能力。 换句话说,美国再抱着“中国军力不行”的想法,其实就是自欺欺人。 伯恩斯还提到一点,美国在全球战略上的短板,尤其是跟中国对比时差距明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非洲,中国已经连续35年,每年外长第一次出访都选在非洲,不光是走走过场,还在那修铁路、建医院、开学校,真心帮当地发展经济。结果就是,中国在非洲赢得了信任和合作。 美国呢?特朗普任内一次没去,拜登也只是象征性去了下安哥拉。更别提经常因为政策换届导致对非洲的承诺打水漂。久而久之,美国在非洲的存在感越来越弱。 盟友关系上,美国也有点“左右打脸”。一方面拉着欧洲、日本喊“围堵中国”,另一方面又给他们的汽车、光伏加关税。结果盟友心里窝火,反倒给了中国扩大合作的空间。 比如2023年,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贸易额突破1300亿欧元,“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项目一个接一个落地,而美国主推的“印太经济框架”,喊了半天还停留在纸上。 这种差距,说白了就是“耐力”的比拼。中国做事讲究长期主义,一点点积累。而美国政策常常“朝令夕改”,缺少连贯性。伯恩斯看得很清楚,这也是他提醒美国必须警惕的地方。 伯恩斯提醒,美国要正视现实。中国已经不是几十年前那个只能跟在后面跑的国家,而是有能力走出自己的路。竞争会继续,但合作才是更可持续的出路。
美国承认,特朗普对华战略重大误判,美媒猛然发现:中国在抛美债!9月20日,美国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