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一位七旬老人整理亡妻遗物时意外发现一张写有60万元余额的存折,却被银行告知系统无记录,存折日期疑被涂改,取款被拒,最终两审法院均判决老人败诉。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据红星新闻9月22日报道,70多岁的崔大爷和老伴相伴多年,谁知2022年3月8日,老伴竟突然离世,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打击。 在长春的一个寻常午后,七十多岁的崔大爷独自坐在屋里,屋里安静得只能听见钟表走动的声音。 自从老伴韩大娘突然离开后,家里少了人声,也少了烟火气,那天崔大爷决定翻翻柜子,整理一下老伴留下的东西,心里想着也算陪她说说话。谁知命运就在一只被遗忘的布袋里给了他一个惊喜——一个泛黄的存折。 他小心地翻开那本存折,老花镜下的数字差点让他心脏一紧:六十万! 六十万,这可是大半辈子的积蓄啊,那一刻老人的脑海里突然被点亮,记忆像老胶片一样慢慢倒回。 二十五年前的一个夏天,韩大娘笑眯眯地说要去银行办点事,顺手借走了他的身份证。 崔大爷那时候哪管得那么多,反正夫妻之间也没什么秘密,后来他们确实存过钱——一百万,当时想着是养老用的。 中途因为生活开销拿出过四十万,剩下的六十万一直在那儿,他自己没操心过,久而久之就彻底忘了这回事。 那天晚上,崔大爷难得睡了个安稳觉,心想这下老来生活更有底气了。 第二天一早,他穿得干净利落,拿着存折和身份证去银行,心情像领到年终奖,可事情的发展却比他想象得复杂得多。 柜台的工作人员翻看电脑,神色从淡定变成疑惑,又变成了客气的为难。 查了半天,电脑里显示的账户信息让崔大爷愣住:2000年6月7日确实开了户,但开户时只存了1元钱,没有任何百万存入、取出四十万的记录。 更糟的是,工作人员指出存折上有手写修改痕迹——原本打印的日期似乎是6月6日,却被改成了7日。 崔大爷一听,心里“咯噔”一下,急忙解释自己从没动过这存折。 可工作人员只能重复一句:系统查不到这笔钱。 对于他们来说,账面记录才是最可靠的依据,一张有改动的存折无法证明什么。 大爷当场就急了,觉得这是银行在耍赖,怎么能说没钱就没钱?这可是一辈子的养老钱啊。 几番交涉无果,崔大爷决定走法律途径,他拿着那本存折把银行告上了法庭,要求按照存折上显示的余额给他取款。 开庭那天,法庭的气氛比银行大厅还要紧张,银行方面拿出了交易凭证和系统流水,一清二楚地显示账户当天只存了1元,没有百万存入记录。 律师们引用了法律规定:谁主张谁举证,声称自己有六十万存款,就得自己提供能证明这一点的证据,单靠一本有涂改痕迹的存折,证明力很弱。 崔大爷的处境一下子就被法律的逻辑卡住了,二十多年过去,他根本没留下其他凭证,老伴也带着很多细节走了。 法院仔细审查后认为,这张存折上的信息已经无法确认真实性,尤其是存款日期被修改过,而银行系统是唯一可以完整追溯交易的记录。 大额存款通常会被人长期关注,而崔大爷二十五年都没有查询过,也让法院觉得这与常理不符,最终一审判决驳回了崔大爷的请求。 老人不甘心,提起上诉,仍希望翻盘,可二审法院同样认为,缺乏其他佐证,这张存折上的数字无法证明真有六十万存在。 银行账本和系统流水才是金融机构认可的核心依据,一切证据依旧指向:开户当天只存了1元,其余的交易无法核实。 于是,今年8月28日的二审维持原判! 消息出来后,不少人替崔大爷惋惜,毕竟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像是与过去生活的一段情感联系。 但现实很冷酷,金融纠纷讲究证据链的完整,感情和回忆在法律面前往往无力。 时间太久、系统更新、凭证遗失等这些细节都可能让原本真实的事情变得无法证明。 这件事给许多人提了个醒:大额存款不能只靠一本存折做凭证,最好定期去银行核实账户状态,保存相关单据。 家人之间也要沟通清楚,尤其是像养老钱、长期储蓄这类重要资产,否则一旦遇到变故,想要维权就可能陷入举证困境。 银行方面的处理也引发一些思考,虽然他们依赖系统数据,但对长期客户的账户信息能否提供更便捷的查询和保存渠道? 技术进步带来了便利,却也可能让旧的存折凭证失去力量。 崔大爷的故事,说到底是时代和规则碰撞的缩影,它提醒我们:财产管理不该只靠信任和记忆。 我们需要更加妥善的保管那些数字和凭证,避免出现和崔大爷类似的事情。 对于这个案件,大家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吉林长春一位七旬老人整理亡妻遗物时意外发现一张写有60万元余额的存折,却被银行告
叁号知识局
2025-09-25 12:08:39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