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低头求饶了。最终换来的是被中国冷

山河又月明 2025-09-25 09:51:39

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低头求饶了。最终换来的是被中国冷落3年,本国企业成批倒闭,港口日渐冷清。 2021 年的立陶宛大概觉得自己找到了 “抱大腿” 的捷径,全然不顾中方反复警告,执意让台湾当局以 “台湾” 名义设立所谓 “代表处”,把一个中国原则这根底线当成了可以随便踩的门槛。 当时的立陶宛政客大概还在盘算,靠着这波对美国的 “表忠心”,既能捞取政治资本,说不定还能从西方盟友那讨点好处,至于中国的反制,时任经济与创新部长阿莫纳伊特嘴硬得很,公开说中国报复能力有限,每天二十多亿元的贸易额对立陶宛构不成威胁。 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巴掌,中国直接把中立外交关系降到代办级,这只是开始。最先感受到寒意的是立陶宛的企业们,百年啤酒品牌沃夫狼最有发言权,这家 1853 年创立的老厂在华经营了近十年,刚把旗舰店开遍各大电商平台,就因为政府的政治投机栽了大跟头。 2021 年 10 月底,中国合作伙伴一口气取消了所有订单,50 万欧元的损失砸得总经理霍巴巧斯卡斯晕头转向,十年心血直接归零。 啤酒行业的遭遇不是个例,立陶宛工业家联盟的 2700 多家会员企业很快发现,进出口通道全被卡住了。 木材出口商们眼睁睁看着自己被中国海关系统移除,付了款的货物运到港口却装不了柜,堆在码头慢慢变质;乳制品加工厂的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奶酪和牛奶,负责人愁得直叹气,毕竟台湾那两千多万人口的市场,跟中国大陆比起来连零头都算不上。 短短几个月,就有近 100 家立陶宛企业被卷入这场风波,所有交易停摆,交货周期从正常的几十天拖到了 110 天以上,连跨国公司都开始主动切断与立陶宛的合作,德国大陆集团就应中方要求停用上了立陶宛的汽车零部件。 支柱产业垮了,物流枢纽也跟着冷清。作为立陶宛最大的运输, 立陶宛港曾经是波罗的海的明星港口,2016 年就能处理 4000 多万吨货物,可中立关系降温后,中欧班列直接绕开了立陶宛,港口吞吐量硬生生萎缩了 67%。曾经忙得昼夜不停的集装箱码头,如今不少泊位空着,起重机闲得生锈,码头工人看着寥寥无几的货船,只能盼着哪天生意能恢复。 经济数据更是惨不忍睹。2022 年立陶宛 GDP 直接下滑 0.5%,2023 年跌得更狠,降幅扩大到 1.7%,这还是在欧盟经济整体回暖的背景下。 企业倒闭潮跟着来了,2023 年一年就有 1300 家企业关门大吉,6 万人瞬间失业,街头的招聘启事少了,求职的人排起了长队。 那些当初被政客们吹得天花乱坠的 “外援”,根本救不了急 —— 美国给的 6 亿美元出口信贷,对比对华贸易暴跌的损失不过是杯水车薪,要知道立陶宛 2021 年对华出口就有 3 亿多美元,光是木材、乳制品品类的出口就暴跌了 97%,整体出口降幅更是达到 91%,2.7 亿美元的直接损失可不是 6 亿信贷能填的窟窿。 更让立陶宛绝望的是,盟友根本靠不住。他们哭着喊着跑到 WTO 告状,结果被欧盟 26 国集体否决,布鲁塞尔直言不会为立陶宛的错误让整个欧洲买单。 德国、法国的企业因为供应链被断早就怨声载道,大众汽车的生产线受影响后,德国政客直接打电话给立陶宛施压,谁也不想陪着他们一起丢中国市场。台湾当局承诺的投资更是镜花水月,喊了好几年,实际到位的资金连弥补啤酒行业的损失都不够。 就这样扛了三年,立陶宛终于绷不住了。企业负责人天天托关系找中方对接,哪怕能恢复一点订单都愿意让步;议会议员柳斯・斯克韦尔内利斯公开喊话,说不能再这样 “基本上没有外交关系”,得重启对话。 可有意思的是,他们还嘴硬着不肯认错,说不能 “以牺牲国家尊严为代价和解”,甚至不愿做任何 “羞辱台当局” 的事,这种既要又要的姿态,活像个挨了打还不肯认错的孩子。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明白,立陶宛落到这步田地纯属自找。当初以为踩中国底线能换来西方的好处,结果好处没捞着,反倒把自己的经济砸进去了。 那些倒闭的企业、失业的工人、冷清的港口都在证明,中国的核心利益碰不得,政治投机终究要付出代价。 现在想起来求饶了,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要是真有诚意,先把当初踩红线的事纠正了再说,光喊口号可不顶用。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