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82岁老奶奶看着孙子种了几百亩地,每到农忙时节都累得不行,奶奶就着想学习一下无人机帮着施施肥,打打农药,一开始孙子并没报什么希望,以为奶奶就是玩玩而已,结果奶奶不仅一学就会,甚至比年轻人玩得还溜!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江苏网9月23日报道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奶奶,在报道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坐在田埂边的小马扎上,她的身影瘦小,却稳稳握着一个黑色遥控器。 伴随着“嗡——”的一声,四旋翼无人机腾空而起,在麦田上空盘旋,尾部喷出的雾化农药像轻纱一样铺散开来。 很多人经过时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揉揉眼睛再看一眼:这可不是哪个小伙子在玩“高科技”,而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奶奶。 她叫戴淑英,今年八十二岁,要说她怎么和无人机扯上了关系,还得从孙子说起。 孙子承包了六七百亩地,每到农忙就忙得连轴转,清晨天还没亮,他就扛着药桶下田,直到黑黢黢的夜里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一天到晚,饭常常来不及吃,腰酸背痛更是常有的事。 老人看在眼里,心里揪得很,自己这把年纪,扛肥料、背药桶这些活儿是万万做不来的,可真要什么都不干,坐在家里看着孙子受累,她更是坐立不安。 她偶然听人提起,现在有种农用无人机,不仅喷洒均匀,还能一天顶几个人的活,戴淑英立马竖起耳朵,越听越觉得这是个好法子。 别人可能当笑谈一过,她却在心里打定主意——这东西,她要学。 家里人都劝她:年纪这么大,眼神又不好,学这个太折腾。 可老太太偏偏不信这个邪,一句话甩出来:怕啥子?只要能帮上孙子,再难我也得试。 买来无人机那天,孙子心里其实没抱什么希望,只当奶奶是图个新鲜,但他很快发现自己错了。 老太太学东西那股韧劲儿,比不少年轻人还倔,视力不好,她就把开机、校准、起飞这些步骤写在硬纸板上,一个字能写到半个手掌大。 记性不行,她就一遍又一遍背,把卡片揣在怀里,干活歇口气就拿出来复习。 手指不灵活,按键老是偏,她就对着遥控器练上大半天,直到指尖磨得发红。 别人午睡时,她还在院子里摆上凳子,把无人机调来调去,看的人心疼,她却乐在其中。 慢慢地她的“飞行技术”突飞猛进,刚开始无人机总是飞歪,甚至蹭到庄稼,邻居们看了直摇头。 可几天过去,谁再走过田埂时,都得停下看看,无人机在她手里上下翻飞,直直地走航线,农药均匀地洒在叶尖。 孙子站在一旁,满脸的惊讶都写在眼睛里,他原以为奶奶只是玩票性质,没想到竟成了田里最可靠的“帮手”。 效果也立竿见影,以前雇五六个工人要干上三天的活儿,如今奶奶一个人操作,一天就能搞定。 算下来,每亩地还能省下二十块药钱,这么一来,省了人工费,又不耽误农时, 田里的庄稼更是长得壮实,麦穗饱满得让人喜上眉梢。 老人自己也越干越精神,整个人像年轻了好几岁,她还琢磨着学会了无人机,不如再摸摸播种机、收割机。 如今,几个大件在她眼里不过就是“新玩意”,用得溜溜转。 村子里议论开了,一开始有人偷偷嘀咕:八十多岁的人玩这个,不摔坏了就不错。 没想到后来个个都服气,路过田埂的乡亲,总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真有本事! 小年轻们看了也觉得汗颜:有的二三十岁还嫌麻烦,这老太太八十多岁,照样敢学新东西。 更热闹的是,视频传到网上,网友们一片叫好,封她为“最酷奶奶”“银发玩家”。 有人感叹自家老人连手机都费劲,这位却能把无人机玩得明明白白,也有人红了眼眶,说:不是老人学不会,而是没有遇到值得他们花心思的人。 这话说得在理,戴淑英之所以下苦功夫,无非是心里装着孙子。 那些写得大大的步骤卡片,那些被磨红的指尖,不是对科技的好奇心,而是长辈对晚辈最深的牵挂。 而这份爱,也是双向的,孙子偷偷给无人机加上了防抖镜头,怕屏幕晃动奶奶看不清。 等奶奶真正熟练掌握了,她第一时间对孙子说:以后打药的活儿就交给我,你安心吃饭去吧。 那一刻,田野上飞舞的不只是机器,还有一份跨越代际的爱意。 现在再走进桐城老梅村,你常能看见这样一幕:戴淑英带着几位老伙计,指着手机屏幕教他们看天气预报,顺便讲讲无人机的诀窍。 她笑得满脸褶子,说自己越活越有劲,过去种田得靠牛靠人,如今机械满田跑,老年人只要愿意学,也能玩转新工具。 她说,能帮上孙子,还能紧跟日子步伐,这样的晚年才算过得带劲。 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积极探索的心,就能不断创造奇迹,就像戴奶奶,82岁高龄还能玩转高科技,我们年轻人又有什么借口不去努力尝试新事物呢?
安徽一82岁老奶奶看着孙子种了几百亩地,每到农忙时节都累得不行,奶奶就着想学习一
叁号知识局
2025-09-24 17:08: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