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F22击落热气球后,东大就不再韬光养晦了?2023年底中美热气球事件,F22在2万米高空,击落中国热气球后险些坠毁,而中国随后军备加速曝光,J16D,075两栖舰、J35,六代机,及无人装备密集亮相。 2023 年底,北美上空的一则消息引发全球关注。F-22 战斗机在 2 万米高空击落了误入的中国民用气球,有传言称战机完成任务后因高空气流扰动险些坠毁。 这起事件的余波尚未平息,外界就发现中国各类军备开始密集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从电子战飞机到航母舰载机,一系列装备的亮相打破了以往的低调。 这起被外界称为 “气球事件” 的风波,并非如部分解读那般简单。中国外交部曾多次说明,该飞艇属民用性质,用于气象等科研,因西风带影响及自身控制能力有限才严重偏离预定航线。 美方却在五角大楼承认其 “未构成重大情报搜集风险” 的情况下,仍出动最先进的 F-22 进行击落。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的意外事件演变成了复杂的外交摩擦。 F-22 在 2 万米高空的拦截行动本身就充满挑战。这个高度接近战机的升限,空气稀薄导致发动机推力下降,机动性大幅受限。 有军事观察人士指出,战机在这种环境下开火后,气流变化可能引发姿态失控,这也是外界猜测其险些坠毁的原因所在。而这样的拦截行动,与美方此前宣称的 “威胁有限” 形成了明显反差。 事件过后不久,歼 - 16D 电子战飞机的训练画面开始公开。这款机型搭载的电子干扰吊舱能压制敌方雷达系统,其亮相时已具备成熟的伴随干扰能力,显然经过了长期研发。 紧接着,075 型两栖舰的远洋训练视频流出,甲板上整齐排列的直升机与登陆装备,显示其已形成立体投送能力,而该舰的建造工作早在数年前就已启动。 更受关注的是歼 - 35 的动态。这款舰载隐身战机的原型机曾在陆基设施上进行过多次弹射测试,其机翼折叠设计与机身结构强化,都针对航母甲板作业进行了专门优化。 在福建舰的海试画面中,歼 - 35 与电磁弹射器同框的场景,印证了它与航母配套研发的历程,并非事件后仓促推出的装备。 六代机与无人装备的相关信息也陆续出现。有航天展上展出的六代机概念模型,机翼采用无尾三角翼布局,机身表面布满传感器接口,透露出对信息化与隐身性的双重追求。 无人装备方面,兼具侦察与打击能力的无人机集群测试视频被曝光,这些装备的协同作战模式,显示出智能化作战体系的发展方向。 这些装备的密集亮相,实则是研发周期自然推进的结果。军事装备从原型机到公开亮相,往往需要经历设计、测试、定型等多个阶段,少则数年多则十余年。 歼 - 35 的研发与福建舰建造同步推进,075 型两栖舰的海试计划早已纳入日程,这些时间线都与气球事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联。 外界将装备曝光与气球事件联系起来,更多是出于对局势变化的解读。但从装备发展规律来看,这种密集亮相更像是技术积累到一定阶段后的集中呈现。 就像 F-22 在高空拦截中暴露的技术局限,中国装备的陆续公开,本质上都是军事技术发展进程中的正常节点,只是在特定事件的背景下,引发了更多关注与联想。
美国有没有机会击败中国?可以说,以前有,现在没有了。中美最危险,最容易爆发冲突的
【105评论】【19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