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壮怂人胆。329年洛阳之战,前赵皇帝刘曜酒后上阵冲锋,明显底气不足,他摔倒在冰面上,被石勒俘虏,匈奴“汉国”气数已尽,沦为后世笑话。 上阵冲锋之前,很多将领都喜欢饮酒,大多时候是因为早已产生畏惧之心,只能借助酒精来麻醉自己。前赵皇帝刘曜、东晋名将苏峻、南朝宋名将鲁爽,无不是如此。 304年,成都王司马颖为了抗衡司马越,让刘渊回到左国城,召集匈奴兵马,协助自己战斗。刘渊回到左国城后,立刻聚集5万匈奴兵,准备杀向河北,报答司马颖,谁知司马颖早已被鲜卑、乌桓击破。 司马颖失败后,刘渊便建立“汉国”,以西汉继承人自居,参与逐鹿中原。310年,刘渊病逝,刘和继位,旋即被刘聪所杀。311年,刘聪、刘曜攻克洛阳,俘虏晋怀帝,317年拿下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 匈奴“汉国”崛起,刘曜功不可没,堪称第一名将。晋怀帝、晋愍帝被俘虏,都是刘曜的功劳。但是,刘曜终究输给了石勒,刘曜关键时刻掉链子,没能抓住获胜机会,他已经没了底气。 318年,刘聪尸骨未寒,外戚靳准发动叛乱,留在京城平阳的刘氏匈奴皇族数千人都被处死,刘聪也被拉出来,砍成两段。 靳准叛乱,刘曜立刻从关中回来勤王,石勒也从襄国出发,一起讨伐靳准。石勒名义上是“汉国”的将领,但处于半独立状态,早就有自立的野心。 刘曜、石勒夹击下,靳准很快就战败,被靳明处死。靳明选择投降刘曜,激怒了石勒,石勒干脆纵火焚烧平阳。此时,关中尚未稳定,且石勒羽翼丰满,刘曜也不敢招惹石勒,只好册封他为赵王,然后返回关中。 靳准之乱,刘氏匈奴已经元气大伤,刘曜认为“汉”已经没号召力,便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与此同时,石勒在河北自立为王,国号也是“赵”,史称后赵。 刘曜占据关中,石勒占据河北、河东,北方出现两雄对峙局面。324年,刘曜、石勒正式撕破脸,直接交战。起初,刘曜几乎是一路反杀,在洛阳附近歼灭后赵兵马数万,威震中原。 324年这次战斗,也暴露出前赵的问题所在。刘曜麾下的匈奴兵不多,基本盘太差,内部没啥凝聚力。刘曜本可以消灭石虎,甚至一举拿下后赵,谁知刘曜的军营居然两次无故“炸营”,刘曜被迫撤回长安,导致刘岳军团全军覆没。 靳准之乱,刘氏匈奴元气大伤,本族人马太少,而刘曜在统战方面没啥谋略,故而前赵内部并不稳定。前赵两次无缘无故“炸营”,原因何在?长期战斗,士兵神经高度紧张,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足以出现动乱,而根源就在内部缺乏凝聚力,人心不一。 329年,刘曜整顿兵马后,再次御驾亲征,围攻洛阳,把石生困在里面。石虎三次战败,对刘曜十分畏惧。此时,部将建议刘曜留下少数兵马围攻洛阳,自己亲率主力袭击襄国,必定能擒拿石勒。 奔袭襄国,的确是上策,但刘曜担心孤军深入再次“炸营”,故而拒绝。刘曜专心围困洛阳,石虎不敢救援,石生危在旦夕。如此,石勒只能亲自来战斗,与刘曜决一死战。 内部缺乏凝聚力,刘曜虽说有10万大军,却不敢轻易分兵,甚至连成皋关(虎牢关)都没派人防守,这就给了石勒机会。 得知刘曜没防守成皋关,石勒大喜,直言刘曜必定战败。石勒对部下说:“刘曜派兵守卫虎牢关,洛阳肯定丢失,这是上策。刘曜在洛水设防,与我们打持久战,胜败难料。刘曜继续围攻洛阳,等我们去决战,刘曜必败。” 石勒所言不假,此时刘曜、石勒所处的局面,与后来的李世民、窦建德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说一模一样。刘曜、李世民都是围点打援,困住洛阳石生、王世充,石勒、窦建德则是救援。 不同的是,李世民留下主力围攻洛阳,自己亲率精锐防守虎牢关,凭借险要的关隘与窦建德打持久找。李世民不轻易决战,而是先断绝窦建德的粮道,然后寻找机会突袭,一战擒拿双王。 刘曜不知道成皋关(虎牢关)的重要吗?答案是否定,刘曜身经百战,能拿下洛阳、长安,堪称当世名将。但是,前赵基本盘不行,刘曜远离关中作战,匈奴兵马不多,上次“炸营”的经历,让刘曜心有余悸。 不防守成皋关,而是把主力聚集在身边,刘曜无疑犯下错误。围点打援,刘曜单纯围困城池,而忽视了打援这一决定胜败关键的一环,结果可想而知,刘曜反而被石勒包围起来。 石勒渡过洛水之后,刘曜才不得已与之决战,此时已经被内外夹击。刘曜底气不足,他不认为自己能赢,对获胜没信心,便开始大量饮酒。不幸的是,刘曜刚出大营,战马又无故摔倒,只能临时找来一匹矮马。 刘曜号称10万大军,而骑兵不过数千人,可知前赵战马资源之紧缺。牵来矮马之后,刘曜再次饮酒数碗,这才醉醺醺上阵指挥战斗,早已分不清敌我情况。后赵军队两面夹击,刘曜战败,撤退时摔倒在冰面上,被后赵士兵俘虏。 刘曜失败了,他输给了石勒,也宣告刘氏匈奴“汉赵”的覆没。没有刘曜,石勒夺取关中易如反掌,刘胤、刘熙兄弟不是石勒对手,全部被处死。
1641年,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洵被李自成活捉,300多斤的朱常洵跪倒在地,请求免
【39评论】【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