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5月6日,周作人下地小解时,突然猝死。他死后,被家属销户,骨灰盒也不认

浅笑对风吟 2025-09-23 22:03:33

1967年5月6日,周作人下地小解时,突然猝死。他死后,被家属销户,骨灰盒也不认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周作人作为鲁迅先生的胞弟,本应是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却因在民族危难时刻的选择而饱受争议。 这位1885年生于浙江绍兴的文人,自幼在书香门第中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在青石板铺就的江南庭院里,年幼的周作人常常独自坐在雕花木窗下翻阅古籍。 他的文风清新平淡,字里行间透着江南水乡的温婉气质,深受家中长辈赏识。 1906年樱花盛开的季节,周作人随兄长鲁迅东渡日本留学。 在东京帝国大学的图书馆里,他埋首于外国文学的研究,专心从事翻译工作。 窗外的樱花开了又谢,他却很少参与留学生们的爱国集会,而是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 至上世纪20年代,这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已声名鹊起。 散文集《自己的园地》出版后广受好评,甚至一度在文坛上的知名度超过其兄鲁迅。 在东京留学期间,周作人的生活颇为惬意。 他住在古朴的日式町屋里,每日穿着和服踏着木屐去上课。 所有对外交涉事宜均由鲁迅代为处理。 这种被精心保护的状态使他未能亲身体验当时中国留学生普遍遭受的民族歧视。 闲暇时他喜欢漫步在东京的旧书店街,淘些珍贵的古籍,因而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厚感情。 1921年的一个春日,周作人在东京结识了羽太信子。 这位日本女子穿着淡雅的和服,举止温婉,很快俘获了他的心。 婚后,周作人带着妻子回到北京,与鲁迅同住于一座传统的四合院内。 红漆大门内,羽太信子逐渐掌控了家中财政大权。 她挥霍无度,经常订购昂贵的日本食材和器物,将庭院布置得日渐奢华。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城陷入动荡。 当大多数文化界人士纷纷南迁之际,周作人却选择留在北平。 他整日坐在书房里,望着窗外枯荣的槐树,声称要守护北京大学校园。 友人郭沫若曾撰文《国难声中怀知堂》,力劝其南下。 但周作人只是轻轻放下书信,继续品他的苦茶。 1938年早春二月,周作人应邀出席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举办的座谈会。 他穿着崭新的长衫,步入了北京饭店的会场。 此举立即引发文化界震动,茅盾、郁达夫等知名人士联合发表公开信谴责,但周作人只是沉默以对。 1939年寒冬的一个深夜,周作人家中的门铃突然响起。 当他打开红漆大门时,一名陌生人举枪射击。 子弹击中他胸前的怀表,发出清脆的撞击声。 这场未遂的刺杀事件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不久后他便接受了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之职,开始公开为日本人服务。 1945年日本战败后,周作人在书房中被逮捕。 他平静地整理好桌上的文稿,跟着来人走出四合院。 在审判过程中,他始终拒绝认罪,反而在狱中继续翻译希腊文学作品。 在胡适等友人的帮助下,最终获刑10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作人获释出狱。 他致信周恩来总理,毛遂自荐其学术专长。 考虑到其语言专长,新政府安排他从事翻译工作。 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周作人每日伏案疾书,翻译了大量高质量的日本古典文学著作。 晚年周作人住在北京八道湾胡同的一座老宅里。 虽然每月有400元稿费,但生活仍陷窘境。 日本妻子重病在身,他不得不变卖珍藏的古籍和文物维持生计。 特殊时期到来后,82岁的周作人在简陋的浴室中发病去世,结束了他毁誉参半的一生。 周作人的一生充满矛盾,他才华横溢,却在民族大义前迷失方向。 他渴望平静的学术生活,却始终被时代洪流裹挟。 其人生轨迹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面临抉择的缩影。 他的故事提醒后人,文人的风骨与气节远比文学成就更为重要。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鲁迅与周作人:在北京安家四年后,兄弟俩彻底决裂)

0 阅读:37

猜你喜欢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