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罕见承认了!
9月22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在路透社专访里抛出的“1997年金融危机预警”,没像往常政客发言那样打太极。
他直接点破,要是照着美方要求,在没签货币互换协议的情况下把3500亿美元现金投去美国,韩国不是可能、是大概率要重走当年的老路。
这话听着像危言耸听,可扒开韩国经济的底子就知道,李在明怕的不是“没钱投”,是怕跳进一个“看似给糖、实则掏底”的陷阱。
咱们先把时间倒回1997年,那场亚洲金融危机,韩国可真是深受其害,当时韩国的出口型经济遭受重创,支柱企业一个接一个倒下,大量工厂停业,无数人失去工作。
韩元更是一路暴跌,民众的财富大幅缩水,物价却在通货膨胀下不断飞涨,到了1997年10月初,韩国的外汇储备也就300亿美元左右,可外债却高达1100多亿美元,国家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
再看回现在,今年7月,韩国和美国口头达成了一项贸易协议,美国承诺降低对韩国商品征收的关税,条件是韩国要拿出3500亿美元在美国进行大规模投资,其中1500亿美元用于造船业。
可别小看这3500亿美元,截至今年8月,韩国的外汇储备也就4163亿美元,要是真按美国要求把这笔钱投出去,韩国的外汇储备可就所剩无几了。
李在明心里清楚,韩国的情况和日本完全不一样,日本和美国达成贸易协议时,人家外汇储备超过8200亿美元,是韩国的两倍还多,而且日元作为国际货币,和美国还有货币互换机制这个“安全网”。
可韩国呢,既没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兜底,和美国之间也没有货币互换协议,要是贸贸然把3500亿美元投到美国,一旦国内经济出现什么风吹草动,韩国根本没有足够的外汇来应对危机。
更何况,美国在投资项目的主导权上,还想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特朗普甚至声称,这些投资项目要由他“挑选”,说白了,就是美国要把控投资资金的流向。
这对韩国来说,风险可太大了,谁能保证美国挑选的项目就一定能给韩国带来回报?要是投资打了水漂,韩国经济可就真的要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了。
其实,韩国经济现在本就不乐观,今年一季度,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2%,同比缩减0.1%,这已经是继去年二季度后再次出现负增长了,,内需疲软得厉害,民间消费、政府消费都在下降,企业投资信心也严重不足,建设投资和设备投资双双下滑。
外部贸易形势也不容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把韩国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从2.0%大幅调降至1.0%,降幅在主要发达国家里是最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再把巨额资金投到美国,韩国经济无疑是在悬崖边跳舞。
而且,前不久美国移民执法部门对韩国现代汽车与LG新能源位于佐治亚州的合资电池厂展开突袭搜查,拘捕了300多名韩国公民,这一事件让韩国民众对美国的不满情绪高涨,也给韩美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李在明也承认,这可能会让韩国企业对在美国投资产生警惕。可即便如此,在贸易谈判上,美国依旧步步紧逼,韩国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李在明作为韩国总统,他心里明白,要是一味地迁就美国,接受这些不合理的要求,韩国经济必然会陷入困境,他在接受路透社专访时强调,达成保证商业合理性的详细协议是当前的核心任务,可这也是最大的障碍,目前工作层面的提案根本无法确保商业可行性,韩美双方在投资细节上的分歧巨大,贸易谈判陷入了僵局。
从李在明的表态中能看出,他是想为韩国争取一些保障,不想让韩国经济陷入危机,但美国会松口吗?这很难说,美国向来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在贸易谈判中,它一直试图从韩国身上获取更多好处,韩国在这场博弈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要是韩国不按照美国的要求投资,美国可能会继续维持甚至提高对韩国商品的关税,这对依赖出口的韩国经济来说,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可要是按照美国要求投资,又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极有可能重蹈1997年金融危机的覆辙,韩国现在真的是进退两难。
李在明此次的表态,也算是罕见地对美国说“不”,他需要在维护韩国经济利益和维持韩美关系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任务。
韩国民众也在看着,要是他处理不好这件事,国内压力也会很大,毕竟韩国经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每一个韩国人的生活。
在国际经济格局中,韩国作为一个相对较小的经济体,想要在大国博弈中谋求自身发展,真的是困难重重。
这次李在明对美国投资要求的担忧,也给其他国家提了个醒,在和大国进行经济合作时,一定要谨慎评估风险,不能盲目听从大国的安排,否则很可能会让自己国家的经济陷入危机。
希望韩国能在这场危机边缘的博弈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