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根本没有能力能够造出芯片,即使造出来的中国芯片也落后于世界20年!”1989年国际芯片展上,外国人极尽嘲讽,黄令仪听到后悲痛万分。没想到的是,后来的黄令仪,却成为了让美国都惧怕的人物! 1989 年美国国际芯片展的展厅里,外国参展商的嘲讽像针一样扎在黄令仪心上。她攥紧拳头走遍所有展台,成千上万件产品中见不到一枚中国芯片,只有日记里 “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 的字迹记录下那份沉重。 这一年,她已经 53 岁,与半导体打交道已有三十一个年头。 1936 年出生的黄令仪,年少时见过山河破碎的模样。 1958 年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后,她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进修,成为国内最早接触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之一。 两年后返校,她带着师生建起国内首个半导体实验室,在简陋条件里造出了半导体二极管,连郭沫若都曾专程前往视察鼓励。 上世纪 60 年代,黄令仪调入中科院计算所,加入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 缺资料就从外文期刊里逐字翻译,缺设备就自己动手打磨零件,她带领团队用一年时间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配套的 “156 组件计算机” 后来随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 1978 年,他们研发的芯片拿下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中国集成电路发展一步步逼近世界水平。 展会的刺激让黄令仪更加坚定。年过半百的她从头学习门阵列描述语言,建立版图库,研究寄生参数对性能的影响,主导的两个项目陆续获得国家专利。 2000 年,她带着成果参加德国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让中国芯片类产品首次登上国际展台,拿下的银奖却没让她满足 —— 她清楚锁在抽屉里的芯片没有实际价值。 2001 年,65 岁的黄令仪已经退休,中科院胡伟武教授带着打造中国芯的邀约找到她。 得知项目经费仅有 200 万元,其中一半还要用于培养研究生,她沉默了三天还是选择加入。 此后的日子里,年过七旬的她每天到公司上班,拖着鼠标在电脑上查电路,忙起来就睡在办公室沙发,带动团队里的年轻人常常加班到深夜。 2002 年 8 月 10 日,“龙芯 1 号” 研制成功,打破了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2018 年,82 岁的黄令仪带领团队完成 “龙芯 3 号” 研发。 这款芯片很快应用在歼 —20 战斗机的相控阵雷达里,装进北斗卫星的核心部件中,让复兴号高铁实现百分百国产化,每年为国家省下 2 万亿元芯片支出。 “龙芯 3 号” 下线后,黄令仪没有停下脚步。她带着新一代科研人员优化芯片性能,直到生命最后几年仍坚守在实验室。 2023 年 4 月 20 日,这位 86 岁的科学家在北京离世。几个月后,龙芯团队发布新一代通用处理器,延续着她未竟的事业。 六十载光阴里,黄令仪从二极管做到龙芯 CPU,见证中国微电子行业从无到有。 那些曾嘲讽中国造不出芯片的声音,最终被国产芯片运行的轰鸣覆盖。她用一生践行了 “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的誓言,让中国芯在多个关键领域站稳了脚跟。
“中国根本没有能力能够造出芯片,即使造出来的中国芯片也落后于世界20年!”198
文人学社
2025-09-21 10:54: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