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美国不敢动钱学森,真是怕他的头衔?错了,他们怕的是这人脑子里装着半个美国的航空未来。 1947 年,36 岁的钱学森已是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办公室就在喷气推进实验室(JPL)隔壁。 当时他刚和导师冯・卡门完成 “卡门 - 钱学森” 公式的最终验证,这个公式解决了高超音速气流的计算难题 —— 后来美国 X-15 高超音速飞机能突破 6 倍音速,靠的就是这个公式奠定的气动设计基础。 作为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成员,他每周都要去五角大楼开会,手里的通行证能进入存放洲际导弹射程数据、卫星轨道参数的机密档案室; JPL 初创时,他牵头设计的 “女兵下士” 火箭,成功将载荷送上 80 公里高空,这是美国最早的弹道导弹雏形,他的名字早已和美国航天的未来绑在一起。 1949 年 10 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通过短波收音机传到钱学森家中,他放下手中的火箭推进剂研究报告,对妻子蒋英说:“我们该回去了,祖国需要有人搞航天。” 这话很快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知晓,在他们眼里,钱学森的回国意愿不是简单的 “人才流动”—— 就像一个掌握了所有核心图纸的工程师,要带着技术去帮竞争对手搭建生产线,这直接威胁到美国在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 1950 年 8 月 23 日,钱学森带着整理好的学术手稿和书籍,准备从旧金山港口登上 “威尔逊总统号” 邮轮回国。 海关人员突然拦住他,以 “行李中可能夹带机密文件” 为由,把他的 28 箱物品逐一拆开检查,连笔记本里的公式推导过程都没放过,最后只找到一些公开的学术论文,却还是扣下了他的护照。 9 月 7 日,FBI 特工直接上门,将 “涉嫌参与共产党活动” 的罪名安在他头上,把他押往特米纳岛监狱。 在这座关押过战俘的监狱里,狱警采用 24 小时强光照射的方式,每 15 分钟就查房一次,不让他安稳睡觉。 15 天后,加州理工学院校长带着 1.5 万美元保释金(相当于当时普通教师 5 年工资)将他保释出来时,他的体重已经掉了 30 磅,眼窝深陷,却攥着没被没收的《工程控制论》手稿不肯松手。 接下来的五年,钱学森过着 “看得见的软禁” 生活。 他家位于帕萨迪纳的房子周围,每天都有 FBI 探员开车巡逻;电话被监听,信件要先经过审查才能送达;他想回 JPL 继续研究,却被拒绝接触任何与火箭相关的项目,只能在学校教基础力学课程。 蒋英为了帮他缓解压力,放弃了赴美巡演的机会,每天在家弹钢琴 —— 她发现丈夫情绪低落时,就会弹《平湖秋月》,用熟悉的旋律传递慰藉;有时探员上门盘问,她还会故意用德语和钱学森交流,让对方无法听懂。 这段时间里,美国海军次长丹尼尔・金布尔在给司法部的报告里直言:“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的战斗力,宁可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中国。” 这句话道破了美国的真实顾虑 —— 他们怕的不是钱学森的教授头衔,而是他脑子里装的导弹设计原理、火箭推进技术,这些知识足以让一个国家的航天事业少走十年弯路。 当时美国正在研发 “北极星” 潜射导弹,钱学森早年提出的 “多级火箭分离技术” 是关键,他们担心这些技术会随着他的回国,变成中国的国防力量。 与此同时,中国一直在为钱学森回国奔走。 周恩来总理在 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上,专门将钱学森的问题列为谈判议题,明确表示 “中国愿意用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国飞行员,换回钱学森”。 经过多轮交涉,1955 年 8 月,中美达成协议:中国释放 11 名美国被俘飞行员,美国允许钱学森离境。 1955 年 9 月 17 日,钱学森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登上 “克利夫兰总统号” 邮轮。 临行前,有记者问他是否还会回美国,他坚定地说:“我不会再回来,我的事业在中国。” 邮轮穿越太平洋时,他在甲板上写下对中国航天的初步设想,包括建立导弹研究院、培养专业人才的计划。 回国后,钱学森立刻投入到中国的航天事业中。 1956 年,他牵头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零开始搭建导弹研发体系; 1960 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 “东风一号” 发射成功,所用的弹道计算方法,正是他早年在美国提出的 “弹道修正理论”; 1970 年,“东方红一号” 卫星上天,其运载火箭的推进系统设计,也离不开他的指导。 从 “两弹一星” 到后来的载人航天工程,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重要突破,都能看到他奠定的基础。 美国人当年的恐惧并非没有道理 —— 他们锁住了钱学森五年,却没能锁住他脑子里的知识。 这个曾参与规划美国航空未来的科学家,最终用自己的智慧,帮中国搭建起了航天事业的骨架,也让世界看到,真正的人才,从来都不是某个国家的私有财产,而是全人类进步的财富。 信源:揭秘!钱学森的“多重身份”,让美国既想留又不敢动的禁区——搜狐
美国人骨子里都清楚:中国无论武器进步多快,先进到什么程度都不会主动攻击美国本土,
【17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