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黑龙江一位女孩整理父亲遗物时,意外找到一串挂满宝石的项链,跟她在博物

熹然说历史 2025-09-19 23:45:12

1973年,黑龙江一位女孩整理父亲遗物时,意外找到一串挂满宝石的项链,跟她在博物馆里见到的十分相似,女孩不禁脸色大变,难道父亲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事瞒着自己? 黑土地上一位普通农民,一生清贫正直,却在去世后留下了一件八百年前的金代珍宝。这串神秘的项链是如何出现在他的遗物中?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当女儿打开那个尘封的木箱,一段尘封的历史就此揭开。 1973年初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巨源乡,53岁的农民王德山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在省城工厂工作的大女儿王淑芳接到电报后,连夜赶回老家料理后事。 王德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1920年出生在巨源乡,这里地处松花江南岸,土地肥沃,水草丰茂。他一辈子都在黑土地上劳作,解放后分到了自己的土地,1950年与邻村姑娘张秀英结婚,育有三个孩子。农业合作化后,他积极加入生产合作社,因为为人正直、干活卖力,被推选为生产队长。 葬礼结束后,王淑芳开始整理父亲的遗物。父亲留下的东西不多,几件打了补丁的衣服,一个旱烟袋,墙上还贴着”劳动模范”的奖状。翻开床底的旧木箱时,她发现了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拨浪鼓、铁皮青蛙,这些玩具父亲一直舍不得扔。 就在箱底,一个用油纸仔细包裹的物件引起了她的注意。打开层层油纸,一串精美的项链出现在眼前——月牙形的金饰上錾刻着云纹,下面用金丝串着十五颗花生米大小的红玛瑙珠,金饰上还镶嵌着几颗绿松石。 王淑芳在省城工作多年,见过不少好东西。这串项链让她想起了在黑龙江省博物馆看过的金代贵族饰品。那些都是国家一级文物,怎么会出现在父亲的遗物里? 母亲张秀英说出了真相。原来是去年秋天,王德山和老友徐贵林上山砍柴时,在东山坡一棵老榆树下歇息,发现土里露出一个陶罐边缘。挖出来后,里面装着这条项链和几个瓷瓶。王德山拿了项链,徐贵林拿了瓷瓶。 王淑芳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决定把项链送到省博物馆鉴定。博物馆的专家们经过仔细研究,确认这是一条金代早期女真贵族的项链,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从工艺看,金饰采用锤揲技法,玛瑙珠的打磨极为精细。专家解释,金代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阿什河畔建都立国,就是现在的阿城区,史称”金上京会宁府”。这种规格的饰品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佩戴。 博物馆立即组织考古队前往现场勘察。在徐贵林的带领下,考古队在那片东山坡进行了专业发掘。土层中陆续出现了金耳环、银碗、铜镜等文物数十件。根据出土器物判断,这里应该是一处金代墓葬的陪葬坑,主墓室可能早年被破坏了。 面对这批珍贵文物,王淑芳没有任何犹豫。她知道按照文物保护法,地下埋藏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更重要的是,她觉得父亲一生正直,如果知道这是国宝,肯定会支持她的决定。徐贵林起初有些舍不得那两个青花瓷瓶,但在王淑芳的劝说下,也同意上交。 省文物局为表彰他们主动上交文物的行为,颁发了荣誉证书和五百元奖金。在那个年代,五百元不是小数目,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资。 那条金代项链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黑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博物馆专门为它制作了展柜,配上详细的说明。每年都有无数参观者在展柜前驻足欣赏。 王淑芳后来经常带着母亲去博物馆看那条项链。站在展柜前,她总会想起父亲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想起他在油灯下数工分的背影。一个普通农民,用他的正直和朴实,为国家保存了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 徐贵林也成了村里的名人,常给来访的人讲述发现文物的经过。他总说,老王走了,但他发现的宝贝还在,这就是最好的纪念。 这个故事里,最让人感动的不是宝物本身,而是普通人的选择。你觉得如果是你,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换作今天,这样的故事还会发生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405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