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万安县的一个农村家庭,肖桂南夫妇发现银行卡上8万多元存款不翼而飞,一查真相令

用心的茂溪 2025-09-19 20:46:29

江西万安县的一个农村家庭,肖桂南夫妇发现银行卡上8万多元存款不翼而飞,一查真相令人窒息——正在读初二的儿子小斌,在两年的时间里,悄悄用父母的手机给多款游戏充值,疯狂购买皮肤和道具,最大单笔金额高达648元。而这8万元,是这个家庭打工近十年、省吃俭用才攒下的全部积蓄。 “我真的睡不着吃不下,这日子怎么过?”父亲肖桂南的声音里全是绝望。他们常年在外打工,偶尔因学习需要把手机交给儿子,却没想到孩子竟试出支付密码,一次次点击,一点点掏空了这个家。 令人愤慨的不止是“熊孩子”的手笔,更是游戏公司的回应。当家长试图追回款项时,对方竟表示:账号是用成年人身份证注册的,请证明是未成年人本人在操作。 难道,人脸识别技术这么普及的今天,游戏平台还在用“账号实名”当作免责金牌? 国家早在2019年就明确规定:未满16岁用户单次充值不得超过50元,每月累计不超过200元。而小斌多次充值648元,明显违规。平台是否在充值环节做了有效拦截?是否尽到了身份核验的责任? 事件背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很多游戏平台在人脸识别环节“弹性放水”,甚至在支付环节简化验证。一边是立法不断强化防沉迷,一边是某些企业刻意留后门——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操作,是不是变相鼓励了未成年消费? 退款需要证明“是孩子玩的”,从法律上讲或许符合程序,但从道德与企业责任来看,是否也是一种甩锅?既然系统未有效识别未成年人,平台是否也应承担监管失职之责? 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强制游戏平台实行充值环节实时人脸识别,不能总让家庭为漏洞买单。同时也提醒家长:妥善管理支付密码,定期检查手机消费记录——平台漏洞要堵,家庭监管的篱笆也要扎紧。 这件事不能止于“个案解决”,更应推动整个行业走向更严格的身份验证机制。孩子沉迷游戏,乱花钱,家长固然有责,但平台绝不能躲在“用户注册信息”后面,逃避应尽的社会责任。 ———————————— 本文系原创首发,未经授权严禁搬运。你的关注和点赞,是我们持续追踪热点、输出优质内容的动力!

0 阅读:24
用心的茂溪

用心的茂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