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跨境电商公司的老板,因为一次偶然的退款操作,发现了某境外社交平台广告投放与结算之间存在时间差,于是疯狂注册数千个广告账户,反复充值、投放、退款,在平台“霸屏”卖货,却几乎不付任何广告费——短短数月,造成广告代理公司超7000万元的损失。更令人咋舌的是,其中一名老板还用这种方式推广假冒名表! 近日,上海市普陀区法院对该案作出二审裁定,两名老板均因合同诈骗罪获刑十年以上。这场“漏洞致富梦”彻底破碎。 事情要从一家跨境电商公司的普通退款操作说起。老板黄某在日常投放广告时,员工意外发现:即便申请退款,广告居然还能继续播出一两个小时! 原来,由于广告服务商A公司与境外社交平台存在数据同步延迟,退款成功后,广告并不会被立即终止。而这期间产生的费用,最终会由平台向A公司收取——A公司因已退款,也无法向客户追讨。 黄某没有上报漏洞,反而觉得“发现了宝藏”。他立刻安排团队开始系统性“薅羊毛”:先小额充值,快速投放,然后立即申请退款。用这种方法,他们几乎零成本地占领了平台的黄金广告位。 初期“试水”成功后,黄某不再满足于正常账户限额。他开始大量购买其他公司的营业执照,冒用身份注册新广告主账户——每个主账户能开7个子账户。就像滚雪球一般,他控制的广告账户迅速膨胀到5400多个。 同一时期,另一家跨境电商公司的老板武某,从黄某公司跳槽来的员工那里得知了这个“秘籍”,也迅速复制该模式,操控了1800多个账户。 在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期间,这两家公司像两台不知疲倦的“漏洞榨取机”,反复进行“充值-投放-退款”操作。黄某公司造成5000余万元损失,武某公司造成2000余万元损失。 然而,调查进一步发现,黄某如此疯狂投广告的目的并不单纯——他主营的产品中,包括假冒的“劳力士”手表。 自2023年2月起,黄某团队联系假表供应商,通过精准广告引流,将用户导流至假冒手表的销售页面。仅案发时,就已售出假表331块,涉案金额46万余元。 也因此,黄某除了合同诈骗罪,还额外多了一项“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判决落地,两名老板均获刑十年以上 2025年2月,上海市普陀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 · 黄某因合同诈骗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55万元; · 武某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二个月,并处罚金30万元。 两人不服上诉,但在今年7月,二审法院裁定维持原判。 此外,黄某公司多名员工也因参与销假,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至一年不等。 钻空子不是“聪明”,是危险的开始 此案看似是企业“巧妙”利用规则漏洞,实则是精心设计的合同诈骗。它再次提醒我们:无论是平台技术漏洞,还是结算机制缺陷,都不应成为非法牟利的工具。 真正的商业智慧,建立在诚信与合规之上。而当企业把“钻空子”当作商业模式,即便短时间内能获取暴利,也注定走向法律严惩的终局。 平台方也应从此案中吸取教训:必须加强财务风控、实时监测异常操作、完善账户审核机制。否则,“时间差”不止是损失金钱,更可能毁掉整个广告生态的信任基础。 “薅羊毛”之前,请先想清楚:你薅的是羊毛,还是自己的未来?
终于看懂了是怎么回事了罗永浩:我就问你,你这么贵的餐厅,老百姓花几百块来吃你的
【7评论】【5点赞】